厉害了!快来认识一下历史上这些跨界“玩”中医的名人
在现代社会,“跨界”早不是什么新鲜事,昨天,那个卖锤子手机的罗永浩就跨界做起了直播带货。
不过,今天不聊他,我们聊聊历史上那些跨界“玩”中医的名人。

第一位出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帝!轩辕黄帝的本职工作是部落首领,统一中原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黄帝经常与雷公、岐伯等大臣讨论医理,后来的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啧啧啧,看看人家:做得了领导,救得了人!

下一位出场的人物是杜康。对!就是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句中“杜康酒”的发明者——杜康。

他的本职工作是黄帝时期管理粮食的大臣(所以,跟对人很重要哦)。在无意当中发明了酒。酒有行气活血、祛寒、行药势的作用,对中医药的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下一位要介绍的是伊尹。

伊尹的本职工作是厨师和宰相。伊尹早期是夏朝的一位厨师,后来看天下大势归商,便辅佐商汤灭夏。
伊尹对中医药的贡献是发明汤液,《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后世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汤剂是中药的主要剂型,极大提高了中药疗效,推动了中医药发展。
嗯,不想当大夫的厨师不是好宰相!
下一位出场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的本职工作是军事家和政治家,但诸葛亮对医药也有一定的研究。
在赤壁大战前,诸葛亮南下东吴与孙权谈判,于孙权的朝堂之上“舌战群儒”时,他面对孙权手下张昭等十几位谋事,针对他们错误的降曹主张大加批驳,对刘备的抗曹方案大力推崇,在激烈的辩论中诸葛亮曾说过一番话:
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其中体现的治病原理大致如下:
比如一个人得了多年的痼疾,应当先给他喝点稀粥,同药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腹调和、形体慢慢养得安稳些了,再用肉食补养,加上效力强的药治疗,这样病根才能除尽,人得以全面康复。如果不等病人气脉缓和,就给他吃烈药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实在就难了。意在治病吃药需要循序渐进,不可着急求快,否则事倍功半!
就体现出了他的中医药理论功底!

下一位也是大家的“老熟人”杜甫。

杜甫既做官又写诗,对中草药也是情有独钟。他一生写了一千七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约有四十多首是关于中草药的。

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但他每到一个地方定居都喜欢种个“百草园”。他就在成都的“杜甫草堂”种过草药。不仅如此,他还在诗中写道:“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说明杜甫不仅自己卖药,还发动全家一起去采集加工中草药。
接下来出场的是一个天团,他们就是——大宋皇帝家族!

要问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皇帝最爱医药,那非大宋皇帝莫属。
据史书记载,在宋太祖赵匡胤时,就下令组织医官们修订了宋代第一部药典《开宝新详订本草》,还首开皇上为医书写序之先河。赵匡胤对医术略通一二统兵作战之余,还能为士兵看病开药。
宋太宗赵光义也酷爱医药,他在登基前就收集了一千多个药方。登基后他始终关注中医药学的繁荣与发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民间医生中擢用医术精良者为医官,并下诏命王怀隐等人编著出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
宋真宗赵恒喜欢给臣子开药,而且屡有治愈。
宋高宗赵构,在前辈的影响下,亲笔写下了《养生论卷》一书,体现他对医药的无限热爱。
专注、传承、值得信赖!

接下来要说的这位“跨界大神”是苏轼。

苏轼的主要工作是做官、写词,但对中医药也颇有研究。更重要的是他还出过中医药的专著,后来与沈括的专著合编在一起叫《苏沈良方》。书除记载临床各科的部分单验方,或后附医案外,还论述了医理、本草、灸法、养生等内容。果然,苏轼擅长的不止有东坡肉嘛!

最后一位出场的是朱橚!

这个字怎么读?跟我读:sù。
朱橚是朱元璋的儿子,和燕王朱棣是同一个生母。朱橚本是一个封王,虽然他在历史上没有他哥那么有名,但他却酷爱医药。
编著过《普济方》并著有《救荒本草》,让民众在发生灾荒时可以知道哪些植物是可以充饥的。可以说是不爱江山爱医药的典型了。
看到这里,不禁感慨!上面的各位都是不可多得的中医药人才啊!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九和堂中医药编辑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苏轼表情包创作者成都大学王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