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江湖 | 一位漂亮女诗人在“潜路”上的挣扎

小编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名利,有名利的地方就有规则;规则或明或暗,或深或浅。诗江湖亦是江湖,诗歌圈也是圈子。于是很多事情就顺理成章发生了,作为花脸所陈述的女诗人及时调转了船头,算是刚烈了。或者,还有其他原因。

一位漂亮女诗人被潜规则的全过程

原创 花脸 花了个脸 2017-02-21

虽然自古文艺不分家,但与纸醉金迷的娱乐圈相比,文学圈(尤其是个圈)早已落寞,且越来越小众。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名利,有名利的地方就有各种明规则和潜规则。早前安徽某作协领导涉嫌强奸女记者的案子还没宣判呢,江苏连云港某地方小报多巴胺分泌过剩的男编辑,就对投稿的女作者下起了黑手。

先来解释一下本文标题里涉及到的几个关键词:漂亮、女诗人、潜规则。第一,我没见过这位当事人,并不知晓她是否漂亮,但看网上流传的微信对话中的头像,该女应有些姿色。第二,我没读过当事人的诗歌,对方能否称之为女诗人,尚无定论。但从经验来看,该女子诗歌水准应该不高,暂且称其为女诗人罢。第三,网上流传的该报社编辑的语言挑逗与猥亵虽然堪称劲爆,但潜规则行为最终因女当事人的拒绝而中止。综上:本文标题似有哗众取宠标题党之嫌,在此深表歉意。

中国当下几乎是没有专业诗人的。写诗基本属于一种聊以自慰的爱好。然而,即使写诗很难给人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但这个社会还是给了那些舞文弄墨之人一些面子的。能写诗会被看作才华的标志,才华则是底层平庸之辈获取社会尊重的一个砝码,甚至还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加分。

从1916年胡适写的《两只蝴蝶》算起,中国的现代诗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涌现了一大批现代诗人,如徐志摩、闻一多,艾青、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海子等,再往下我就不敢数了,因为就算我数出来几个,不在诗歌现场里的人也压根没听过。这其实是一件挺悲哀的事。

有人说中国的诗歌创造迎来了最繁荣的时期,而我认为当下诗歌创作问题多多。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有人读诗的,还是有人坚持写诗的。这位险遭潜规则的女诗人算是其中一个。毋庸讳言,作品发表的确能给初学者带来坚持写作的动力。几十年前,它甚至可以改变少数人的命运。我身边就有几十年前因在《诗刊》重要栏目发表一组诗,从一名工人变成杂志编辑的活生生案例。

中国各级政府部门都有文联和作协,不同文联/作协主办的文学刊物,也就有了不同的行政级别。这些杂志成为大家竞争发表的平台。作品发表了,可以获得周围人的艳羡和肯定。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等载体也成为民间的文学阵地。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的垄断地位渐被打破。但仍有一些人只认官刊不认微,仍捧着官方文学刊物——这一体制遗毒的臭脚猛啃。他们认为在知名刊物上发表诗歌,是步入知名诗人行列的一大标志。

我想,这位女当事人大概就属于这类人。从这则长长对话中,我们首先要为她不肯弯腰的底线坚守点个赞,但从中反映出她发表作品的强烈欲望。报刊的稿费并不高,一首诗歌也就几十块钱,小姑娘看重的应该是名。作品发表了,朋友圈里晒一下目录好样刊,也是可以满足一下自我小小的虚荣心的。

现在自封诗人的人有很多,会写分行文字的人,都说自己是诗人,甚至还有一些不要脸地在自己名头前面加上著名诗人字样的人。诗人太多太多,好的诗歌作品却数之寥寥呢。我可以一分钟内不间断地数出一百位以上活着的诗人,但我很难在十分钟内数出一百首好诗。很多“著名诗人”根本无法拿出一首像样的作品。

这份对话录概括一下就两句话:女方贪图小名小利急于求成,男方公器私用泡妞不成蚀把米。这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初写诗歌的女性很快就步入“一线诗人”的行列,各大刊物作品发个遍,各个诗歌研讨会屡见其名。诗坛的老流氓们,何其偏爱年轻漂亮的女诗人呀,最臭名昭著的,要数前几年海南某诗人搞的“新红颜”诗派。

一首诗写出来就写出来了,无论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还是县级刊物发表,乃至微信平台发表,甚至不发表,都改变不了它的艺术水准。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仍觉得发表就牛逼,获奖就牛逼?

窃认为,这种以发表和获奖博取虚名的人,注定不是真诗人,他们也注定写不出好诗歌。因为他们的内心欲根未除。过于看重名利之人,精神世界濒临空白。别和我说写诗是每个人的权利这种鬼话。在我看来,这些人压根就不配写诗。

作者介绍花脸,80后,非著名诗人,著名扯淡专家,《扑克》诗刊创办人。


以下为网络流传的潜规则对话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