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除了贪财,还贪另外两样东西

题:王婆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除了贪财,还贪另外两样东西!
文/姜子说书
《金瓶梅》故事里,王婆住在潘金莲家的隔壁,她见西门庆自从见了潘金莲一面,就被勾去了三魂六魄,一天到晚无数趟地往这边来回走,找机会偶遇,再见上潘金莲一面,就动了心思。
你问王婆动啥心思?她要玩一把欲擒故纵,着些甜糖抹在西门庆鼻子上,叫他抵赖不着,给自己纳些贩钞,嫌他几个风流钱使。
看官听说,西门庆头上挨了一下,却好似种下了情花毒,临去还回头七八遍,而这潘金莲呢,在帘子下眼巴巴地看着西门庆,直到人家都消失在视线里了,才罢休。这两人的一举一动,都被隔壁王婆看在眼里。
《金瓶梅》故事里,西门庆是一个典型的轻浮浪荡子,第三房妾卓二姐刚死,前一秒钟还有点伤心,后一秒钟就被另一个女人勾了魂去。
那么,问题来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互相看对眼了,关王婆什么事呢?

要知道,古代的年轻女子,是不能单独出门的,纵然潘金莲再怎么看不上武大郎,想换个丈夫,除了借媒人之手,再无他计。同样的道理,西门庆再怎么风流,看上的也是武大郎的老婆,不是三四六院的女人,也只能找媒婆帮忙撮合。
西门庆打定了主意,于是连饭也不吃,一直迳踅入王婆茶坊里来,拐弯抹角地打听起潘金莲来。
《金瓶梅》故事里,王婆是个出了名的是非人,一见西门庆,就取笑他“却才唱得好个大肥喏”。西门庆顺着话题问那女子来历,王婆只是插诨打科。
西门庆只得耐着性子继续询问,王婆只说“她老公便是县前卖熟食的”,让西门庆猜去。西门庆猜了半天,都猜不着。
王婆哈哈笑道:“我好交大官人得知了罢,他的盖老便是街上卖炊饼的武大郎。”西门庆听,跌脚笑道:“莫不是人叫他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么?
看官听说,武大郎在王婆心里眼里口里,都只是笑料,在整个清河县的人眼中,亦是如此。这一来,西门庆的优越感马上上来了,觉得自己若是没机会,那是老天不长眼嘛!
两个人还不容易找着这个乐子,自然忍不住接着又八卦了起来,满满的优越感,聊起别人的短处与不幸,开心得不得了。

西门庆听了,叫起苦来,说是:“好一块羊肉,怎生落在狗口里!”王婆道:“便是这般故事,自古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这等配合。”
《金瓶梅》故事里,西门庆的优越感一上来,立刻就自信满满地觉得潘金莲马上就是自己的女人了,于是,打算先拿小恩小惠打动王婆,帮忙牵线。
西门庆道:“干娘,我少你多少茶果钱?”王婆道:“不多,由他,歇些时却算不妨。”
看官听说,茶果钱才几个钱呀?王婆当然看不上!更何况,王婆卖茶水只是个幌子,她赚钱靠的是做媒婆、做卖婆、做牙婆,自然不接这个茬。
西门庆又道:“你儿子王潮跟谁出去了?”王婆道:“说不的,跟了一个淮上客人,至今不归,又不知死活。”西门庆道:“却不交他跟我,那孩子倒乖觉伶俐。”王婆道:“若得大官人抬举他时,十分之好。”西门庆道:“待他归来,却再计较。”
莫说《金瓶梅》是明清小说,古代的妇女看重儿子的前途,就是今天,你想要打动一个中老年妇女,也得从她儿子下手,想要讨好老母亲,就得讨好人家儿子,西门庆也是个乖觉伶俐的人,许下让王婆儿子王潮跟着他混。

西门庆离开王婆的茶坊,不到半天,又忍不住来找王婆,王婆也是会递话题,问他吃梅汤吗?西门庆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又是个乖觉伶俐的人,自然接的一手好话题。
西门庆道:“干娘,你这梅汤做得好,有多少在屋里?”王婆笑道:“老身做了一世媒,那讨不在屋里!”西门庆笑道:“我问你这梅汤,你却说做媒,差了多少!”王婆道:“老身只听得大官人问这媒做得好。”西门庆道:“干娘,你既是撮合山,也与我做头媒,说头好亲事,我自重重谢你。”
两个人说的入巷了,王婆开始排雷,探问西门庆家里的正妻知道了,会不会找自己麻烦,听说不妨事,王婆又开始欲擒故纵了,扯着风脸,说了一个九十三岁的老婆婆,拿西门庆取笑。
看官听说,王婆明知道西门庆看上了潘金莲,为什么不接话呢?为了煽火呗!王婆和潘金莲,都是煽火的高手。
果然,王婆正打算关门休息前,西门庆又来了,吃完了酸梅汤,这回又换了甜腻腻的和合汤,都是双关文字。次日清晨,西门庆挨不到天亮,就在王婆门前来回踅走了。这一回,王婆已经确定西门庆上道了,能舍得费钱,就结束了试探,开始了正式交锋。
只见王婆故意不出来问茶,只顾在茶局子内煽火,这“煽火”两个字有毒!果然,王婆开始了她的表演,西门庆一天来三五趟,她偏说“连日少见”。

西门庆道:“干娘,相陪我吃了茶。”王婆哈哈笑道:“我又不是你影射的,如何陪你吃茶?”
这“吃茶”两个字也有毒,暂且按下。看官听说,西门庆实在是心痒难耐,只得硬着头皮又问武大郎卖的是什么。前一天王婆已经告诉他,潘金莲的老公是卖烧饼的武大郎,今个儿又问,王婆自然知道西门庆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说了一通疯话。
王婆笑道:“我不风,他家自有亲老公。”西门庆道:“我和你说正话。他家如法做得好炊饼,我要问他买四五十个拿的家去。”王婆道:“若要买炊饼,少间等他街上回来买,何消上门上户!”
王婆正等着西门庆自己说破来意呢,西门庆也知道这偷光的事情说不出口,只得在王婆的三言两语下,悻悻地离开了。西门庆却舍不得离开,只在王婆门前走了七八遍,再进门,王婆道:“大官人侥幸,好几日不见面了。”西门庆便笑将起来。
你问西门庆笑什么?他那点小心思,早就被王婆看得一清二楚了,抵赖不得了,无计可施,索性直接掏钱吧,于是,西门庆摸出一两一块银子,递与王婆,说是茶钱。
王婆也知道再耗下去没意思了,直接开门见山,说西门庆有心事,西门庆便拿出五两银子,让王婆猜,最后终于憋出了那句话:“不知你会弄手段么?”

王婆哈哈笑道:“老身不瞒大官人说,我家卖茶叫做鬼打更。三年前六月初三日下大雪,那一日卖了个泡茶,直到如今不发市,只靠些杂趁养口。”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王婆靠些杂趁养口,说媒,作牵头,与人家抱腰收小的,样样都会。话说到这个地步,西门庆自然也没有啥好隐瞒的了,开门见山,跟王婆谈起了买卖。
西门庆听了,笑将起来:“我并不知干娘有如此手段!端的与我说这件事,我便送十两银子与你做棺材本。你好交这雌儿会我一面。”
最终,西门庆“挨光”成功,王婆得了十两银子的棺材本,全套的送终衣服,并一些零碎银子。但是,王婆贪的仅仅只是钱财吗?当然不止。
比如,王婆还希望西门庆能够带携自己的儿子,所以,除了谈钱,她还贪图儿子的好前程,希望通过长期讨好西门庆,得个永久的靠山。
当然,王婆最厉害的一招是“假撇清”,这样一个人物,竟然还贪图自己的名誉,试图事事撇得干净,出坏主意的都是她,但是,啥坏处啥后果她都不想承担。

《金瓶梅》故事里,西门庆与王婆过招,一直处于下风,在王婆一惯假撇清的套路下,西门庆只得揽下一切,担保自己能搞定家里家外的问题,不会有人找王婆的麻烦,又开口送银子,并再三承诺此事当真。
后来,王婆哄着潘金莲替她做针线,又哄着潘金莲和西门庆一处喝酒,分明是她把门拽上,用索儿拴了,倒关他二人在屋里,生扭做夫妻,强撮成配,你看她口中却是何等说辞?
当下二人云雨才罢,正欲各整衣襟,只见王婆推开房门入来,大惊小怪,拍手打掌,低低说道:“你两个做得好事!”西门庆和那妇人都吃了一惊。那婆子便向妇人道:“好呀,好呀!我请你来做衣裳,不曾交你偷汉子!你家武大郎知,须连累我。不若我先去对武大说去。”
王婆这一招贼喊捉贼,把潘金莲制服得服服帖帖,只得说声:“干娘饶恕!”
王婆便道:“你们都要依我一件事,从今日为始,瞒着武大,每日休要失了大官人的意。早叫你早来,晚叫你晚来,我便罢休。若是一日不来,我便就对你武大说。”那妇人羞得要不的,再说不出来。王婆催逼道:“却是怎的?快些回覆我。”妇人藏转着头,低声道:“来便是了。”
最后,王婆又扯着潘金莲袖子一掏,取件表记,掠与西门庆收了。王婆前言不搭后语,如此蛮横的逻辑,真的是又当又立,啥便宜都占尽。

后来,害死武大郎,也是王婆出的主意,事事都是王婆教唆。西门庆死后,吴月娘要发卖潘金莲,王婆非要一百两银子,自己倒留下八十五两的差价赚头,见武松行凶,却只顾自己支吾,口中只叫:“都头不消动意,大娘子自做出来,不干我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