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爱心改变人生

文丨师利国

爱心是同情怜悯之心态,是关怀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字面上很好理解,但在实践中却不是几句华丽的语言就可以表达清楚的。
有人说:爱心是散布在苦涩的咖啡之中的白糖,使痛苦的人享受生活的甜蜜;也有人把爱心形容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之饮黄连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还有人把爱心比喻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但我听到一位老同事樊友雄的故事,才真正理解什么叫爱心,什么叫善良!他把爱心诠释的淋漓尽致。
樊友雄今年57岁,兄弟四个,他排行老小,三个哥哥都是农民。他学习成绩很好,一家人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希望他靠读书走出竹溪新洲大山,父亲母亲及三个哥哥全力支持他上学,无论家里有多少困难,不能影响他的学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走出了山沟,到武汉上大学,也是本家族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个走出山沟的人。大学毕业后,他被安排到竹溪县一个金融部门工作,全家人感到十分欣慰,认为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
上班第二年冬季的一天,樊友雄接到家里电话,告诉他三嫂突发疾病去世。他迅速找领导请假回去,并告诉单位领导需要借点钱,领导说:你嫂子去世,你借这么多钱干什么?他说:“我知道家里情况,他们都没有钱,况且农村借钱也难,我要做好充分准备,况且回老家后真正需要借钱很难,借钱人要看你是否有还款能力。”他当天赶到家,父母及三个哥哥正眼巴巴地盼望他回来。
就家里状况及经济条件,樊友雄主动承担起所有费用开支。要知道,当年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此事之后,他每个月的工资,除生活费外全部拿去还欠款。因为手中没钱,生活过得十分简朴,为此,单位同事不理解,同学也不理解,实际上是不了解情况。
三嫂去世后,留下两个小侄女。三哥因受到沉重的打击,精神出现异常,根本无法照顾孩子,两个侄女只能爷爷奶奶带。他又四处奔波给三哥求医问药,钱没少花,但病情没有好转。在三嫂死后第五年,三哥去世。两个侄女整天以泪洗面,年迈的父母更是悲痛万分,精神几近崩溃,简直是害了一场大病。
他安排三哥的后事,又要安排父母及两个侄女的生活,那段时间,无法上班,满脑子都是老人孩子如何安顿?单位领导找他谈话。他如实汇报家里情况,领导十分同情他的遭遇,但也没有别的办法。他只能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工作能力。如果自己不努力,丢掉工作会更难。他慢慢调整心态,不能因为家庭的情况而影响工作。
因为父母年龄大,身体又不好,为了减轻负担,他把大侄女接到县城家里读书,小侄女由爷爷奶奶带。

他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因三哥去世受到刺激,加上家务缠身缺乏休息,导致中风半身不遂。
接二连三的灾难,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他四处求医寻找治疗良方,也许是孝心感动了上苍,三年后,他的母亲可以杵着拐杖下床行走了。有人说这是奇迹,左邻右舍广为传颂他们的孝心。对他的付出给予肯定,他也十分欣慰。为了母亲健康,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仅一年,母亲病情加重去世。
当他接到电话时,正在武汉出差,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家人盼着他快点回去安排母亲的后事。
安排了母亲的后事,他又要回城里上班。临走时,父亲给他说:“你妈也走了,照顾小孙女的事,已经无能为力。”他说:“你放心我会安排的。”
回来上班第二天,他与一位科长一起到陕西安康调查一起交通事故。因为连续工作了一天,十分劳累,晚上就早早入睡。大约晚上十一点左右,科长接到一个电话,并且是到走廊接的。稍后,科长进屋后告诉他明天回家,他说:“不是到另一个地方吗?”科长说:“单位有事,明天必须回去。”他给科长讲:“你回去,我去调查”。科长一口回绝:不行!
第二天早上,他们俩人坐班车返回竹溪。

到单位后,领导给他讲:“你父亲昨天晚上去世,我们担心你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才把电话打到科长那里。”这简直是晴天霹雳,一时没有缓过神儿来,脑子一片空白。怎么可能?才一周时间,两个老人相继离开!
他急匆匆地赶到家,料理后事。回来时,又把小侄女带回竹溪城里,这下家里热闹了,两个侄女一个女儿,这对当时那个年纪的年轻人来讲,简直是无法应对。
一年后,有些好心人劝他:带三个孩子太难了,找两个好的家庭帮助带。也有劝他将两个孩子送到福利院去。要说他没有这个想法也不现实,毕竟,家里多两个孩子,费用增加,责任也大,照顾的负担也重。送出去,可以减轻他的负担,不仅是经济压力,而且少操不少心,尤其是他的爱人,工作比较忙,又要负责三个孩子,每天超负荷劳动。也有人给他爱人做工作,但她爱人从来不给他讲。他冷静思考,放弃了这个念头,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良心得到安慰。如果把两个侄女送出去,倒是轻松了许多,可如何向她的父母交待?又如何向自己的父母交待?他记起三哥去世后,父母给他讲:“你们兄弟四个,你读的书最多,条件也相对好于两个哥哥,我们年龄大了,以后两个侄女就全靠你了,就是再难也不能不管”。一再提醒自己:“老人的愿望我不能违背。自我参加工作后,家里事情不断,主要精力放在应急处理相关问题,无力照顾父母,待情况好转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孝敬父母时,双亲又突然离开。如果把侄女送出去,我如何面对死去的双亲?两个侄女本身因家庭变故心灵受到伤害,我不能再往他们伤口上撒盐!”
他的工作比较忙,家里一切都是爱人打理,又无经济能力请保姆,就与爱人商量,托关系把工作调整到离家近的单位上班。他爱人开始不同意,原单位虽然远了一些,但工资有保障,新单位待遇要低一些。好在,他爱人通情达理,只能牺牲自己来照顾家庭。但是,调到新单位不到两年,企业改制,爱人又面临下岗。这可把两口子急坏了,本来经济就很吃紧,少一个人收入日子怎么过?他又找到原单位领导说明情况,领导听了他的讲述,十分佩服也十分同情。他爱人算是照顾性地回了原单位。
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两个侄女都已长大成人。他又风风光光地把她们嫁了出去。大侄女在竹溪县城,小侄女在竹山县城,现在日子过得很好,还经常回来看他们,关心他们。
昨天,我见到了樊友雄的两个侄女。从言谈举止看,她们都很优秀,很有教养,也十分勤奋,尤其是饭做得特别好。
我问她们,这些是谁教你们的?姊妹俩异口同声地说:“我幺婶手把手教的,她不仅教我们做家务学习,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幺婶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把我们当作自己亲生的一样,幺婶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宽容大度真诚有修养。我们没有因父母不在而受歧视,叔叔婶婶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记得叔叔带我回家时,幺婶儿告诉我这就是你的家。我出嫁走时,幺婶儿告诉我,这里永远是你的娘家,无论是工作上或是家庭上遇到问题时,我一定会帮助你们。”
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假如樊友雄不把两个侄女带到城里,继续在农村生活,不知道她们要吃多少苦,也不会受到很好的教育。假如把她们送到其他人家里或者是福利院,也许也不是今天的结果。樊友雄夫妇用善良的心,用真诚感动了两个幼小的心灵,把两个可怜的孩子变成了幸福的孩子,因为她们从没有缺少父爱母爱。
善良是一种积极的磁场,善良也是一道风景,让人仰视。善良也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希望修养。一个人不能违背良心,更不能违背自我,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之知。
我为樊友雄夫妇点赞。

2020.4.3十堰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