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和《山海经》

讲《阿长与<山海经>》,问孩子们此题目的作用。问题虽无聊,但为了考试有时也不得不为之。孩子们所了解的标题的作用一般有六:其一,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或时间;其二,点明故事的线索;其三,突出文章主要内容;其四,提示或含蓄表现主旨;其五,营造出某种氛围;其六,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大部分孩子对这六条“真经”已如数家珍,他们的任务就是拿着模子去套题目,看题目最符合哪一条或几条。不久,他们就有了共同答案:第三条,此题目交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个答案应该没问题。此文就是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故事。

还有吗?老师问。孩子们思考再三,还是将头摇了摇。

不错,立场还挺坚定的,没有因为老师问了句“还有吗”就赶紧胡凑一个答案。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看,阿长是什么身份?

生:保姆。

生:一向带着“我”的女工。(这是原文中的话)

师:对。阿长也许有时会去做做饭,手里拿着一把锅铲;也许有时会去喂喂猪,手里提着一个喂猪桶……

生:(笑)

师:假如哪天你突然发现聂老师手里提着一个喂猪桶去喂猪,你们一定非常奇怪,心想聂老师一定被开除了,失业了……

生:(笑,似乎真的憧憬着那一天)

师:但是,当根本没有文化从来不看书的阿长手里居然拿着一本没有注释连我们这样的文化人也读不懂的《山海经》时,你们居然不觉得奇怪?

生:(恍然大悟般)哦——

对。他们明白了,这里还有第六——悬念。

当两个不该有交集的事物突然产生联系时,你就应该马上警觉:怎么回事儿?

就怕我们失去了这份敏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