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曲

散曲是词的替身,是从词演化而来的,在文体构成、文学精神、艺术构造上别具一格。

北宋末年,金人入主中原,接着,蒙古民族南下,胡调番曲大量输入,琵琶、胡琴也相继引入,混合着原来民间的歌谣小调,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取代了逐渐僵化的宋词。散曲和杂剧共同构成了元曲。散曲在形式上,虽然于宋词一样,都是长短句,也都是在不整齐之中,形成整齐与规律,但曲又比词自由活泼许多,有长达二三十字者,比如关汉卿的名句:“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曲学会理事、扬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李昌集先生所著《中国古代散曲史》,以"散曲形式发展史"、"散曲文学潮流史"、"散曲作家创作史"三个板块,对古代散曲史作了立体化描述。全书视野开阔,资料详实,学理深刻,在散曲的起源和发生,散曲的文体构造和语体形式,文人散曲"文学"与音乐的剥离,文人散曲文学精神的构架及其历史渊源,近代散曲的衰亡,乃至整个古典文学样式退出历史舞台的深层原因,散曲家个体创作的独特性与蕴涵的历史意义等许多方面,每有独到而切实的见解和深刻的阐述,是当代散曲史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散曲史》获全国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论诗》绝句 30 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其名句很多,比如《摸鱼儿·雁邱词》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传播最广。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作品传世。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

关汉卿

关汉卿(1219年-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白朴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终身未仕。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元代著名戏曲家、杂剧家。他以细腻的笔法,浪漫的作风,成就他在散曲中独创的意境,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其代表作《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代表作《汉宫秋》,是描写王昭君和番故事的著名散曲,使王昭君的故事广为流传。

郑光祖

郑光祖(1264年-?) ,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襄汾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因做过杭州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其他散曲家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刘时中(生卒年月不详),洪都(今江西南昌)人,元代散曲家。今存小令六十余支,套数三四首。其散曲作品《端正好·上高监司》,一扫曲坛吟风弄月、离愁别恨的旧习,直接以创作来评议当时现实政治的重大问题,这在元散曲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前套由十五支小令组成,描写在天灾人祸下,广大贫苦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遭遇。后套由三十四文小令组成,长达1800字,为元代散曲之冠,是揭露当时江西库吏的营私和钞法的积弊的,尽管其中也表现出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其战斗性和思想艺术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因而在现行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几乎都详细分析它们。

白贲(约1270-1330前),字无咎,号素轩,祖籍太原文水(今属山西),南渡后居钱塘(今杭州),是元散曲史上最早的南籍散曲家之一。《太和正音谱》以其曲为上品,称为“如太华孤峰”。据《全元散曲》,今存小令二支,套曲四套,所作《鹦鹉曲》相当有名,和者颇多。亦善画,并能诗,《元诗选·癸集》甲集存其诗二首。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有其生平考证。

沈和(生卒年月不详),字和甫,杭州人,后寓居江州(今江西九州),元代后期知名曲家。《录鬼簿》为其立传,称:“能词翰,善谈谑。天性风流,兼明音律。以南北腔合调,自和甫始。如《潇湘八景》、《欢喜冤家》等曲,极为工巧。”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元代杂剧家。其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

张可久(约1270-约1350),名伯远,字可久,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

徐再思(生卒年不详),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浙江嘉兴人。元代散曲作家。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贯云石(1286-1324),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元代散曲作家,出身高昌回鹘畏吾人贵胄,精通汉文,祖父阿里海涯为元朝开国大将。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即以贯为姓。初因父荫袭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让爵于弟,北上从姚燧学。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任讷将其散曲与自号“甜斋”的徐再思的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

薛昂夫(?-1359),回鹘(今维吾尔族),先世内迁,孟路(今河南沁阳)人,元代散曲家。祖、父皆封覃国公。汉姓为马,又字九皋,故亦称马昂夫、马九皋。据赵孟頫《薛昂夫诗集序》(《松雪斋文集》),他曾执弟子礼于刘辰翁门下。历官江西省令史、太平路总管、衢州路总管等职。薛昂夫善篆书,诗作存于《皇元风雅后集》、《元诗选》等集中。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元代文学家,散曲家,字继先,号丑斋,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元代文学家、散曲家。其撰写的戏曲论著《录鬼簿》,共二卷,是记述金、元散曲作家、戏曲作家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的专著。钟嗣成所作杂剧今知有《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等七种,皆不传。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一套。

周文质(?-1334),字仲彬,建德(今属浙江)人,后居杭州,元代文学家。与钟嗣成相交二十余年。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谐音律。性尚豪侠,好事敬客。所作杂剧今知有四种。现仅《苏武还乡》(或称《苏武还朝》)存有残曲。散曲存有小令四十三首,套数五套,多男女相思之作。

睢景臣(约1264-约1330),字景贤,扬州人,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一生著述甚多,著有散曲集《睢景臣词》。元钟嗣成的《录鬼簿》将其列入“名公才人”。杂剧有《莺莺牡丹记》、《千里投人》、《屈原投江》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哨遍·高祖还乡》。

周德清 (1277年-1365年),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高安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元代文学家,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录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

杨朝英(生卒年不详),元代文学家,号澹斋,青城(论者多以为杨朝英是山东青城)人,曾任郡守、郎中,后归隐。与贯云石、阿里西瑛等交往甚密,相互酬唱。时人赞为高士。他选辑元人小令、套数,编成《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人称《杨氏二选》,其中《阳春白雪》是元代最早一部曲选本,元人散曲多赖此二书保存和流传。本人亦工散曲,《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碧海珊瑚”,杨维祯将他与关汉卿、卢疏斋等并提,赞其“奇巧莫如”。现存小令二十七首。

刘庭信(生卒年不详),益都(今山东)人,原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黑而长,人称“黑刘五”,元代散曲作家。《录鬼簿续编》说他“风流蕴藉,超出伦辈,风晨月夕,惟以填词为事。”刘庭信所作散曲今存小令39首,套数7首,收入《太平乐府》、《盛世新声》、《词林摘艳》、《乐府群珠》等集中。

汪元亨(生卒不详),字协贞,号云林,又号临川佚老,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人,元代文学家,官至尚书。他生在元末乱世,厌世情绪极浓。《录鬼簿续篇》说他现存小令恰一百首,中题名「警世」者二十首,题作《归田》者八十首。

王九思(1468年-1551年) ,字敬夫,号渼陂,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明代文学家,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与刘瑾为陕西同乡,被名列瑾党,降为寿州同知。所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及散曲集《碧山乐府》等。

康海(1475年-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明代文学家。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李开先(1502年-1568年),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山东济南人,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历官户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郎中、太常寺少卿。后因抨击夏言内阁,被罢官,壮年归田,闲居终老。李开先推崇与正统诗文异趣的戏曲小说,主张戏曲语言“俗雅俱备”。其《断发记》写唐代李德武妻裴淑英孝节之行,词甚工整,当时或颇流行。

常伦(1492--1525),字明卿,号楼居子,山西曲沃人,后徙居山西沁水,明代著名的散曲家。常伦几任官场,均因他慷慨狭义而被挤出仕途。常伦文采超人,诗词、文赋、书画皆有成就。明末名臣张诠在《常评事传》中评论常伦曰:“文学司马子长;诗宗李杜,上窥魏晋,多自得语;书法遒劲,似鲁颜公,而潇洒有晋人意,书不学而精妙。”常伦作品大都想象丰富,出语惊人,一气呵成。如《笔山赋》、《石楼吟》、《沁水道中》、《醉时行》等,都是“下笔如有神”的佳作。其《放歌》、《军中所示》、《边城行》等诗作,皆反映尽忠报国之志。常伦被誉为“北方曲家”其散曲被收入《写情集》。常伦酒后骑马,坠江而死。

冯惟敏(1511年-1578年),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临朐人,明代散曲、戏曲作家。著有诗文集《冯海浮集》、《石门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4卷,以及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

王磐(约1470年-1530年),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画家,亦通医学,称为南曲之冠。正德年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骚扰民间,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王磐散曲存小令65首,套曲 9首,全属南曲。著有《王西楼乐府》、《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野菜谱》、《西楼律诗》。

金銮(1494年-1587年),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侨居建康,明代散曲家。性任侠,喜交游。往来淮扬两浙,与金陵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笃。工诗,钱谦益说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列朝诗集》)。所作散曲,名重一时。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著作达四百余种,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黄娥(1498年-1569年),字秀眉,四川遂宁(今四川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人,明代女文学家,杨慎的妻子,世称黄安人、黄夫人。父亲黄珂官至尚书。慎谪守云南,长达30年之久,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期间,以《寄外》诗闻名当世。又工于散曲,在明时已有刊本《杨升庵夫人词曲》五卷,又有《杨夫人乐府》。黄娥与杨慎的结合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段佳话,他们夫妻二人的诗词成就都很卓著,在明代自成一家。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风格缠绵悲切,有“曲中李易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之誉。

梁辰鱼(1521年-1594年),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明代戏剧家。曾作《红线女》等杂剧,但以《浣纱记》传奇最著名。此外还写过《远游稿》《江东白苎》等。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布很大的助力,这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

张凤翼(1527年-1613年),字伯起,号灵虚,别署灵墟先生、冷然居士,苏州人,与弟燕翼、献翼并有才名,时人号为"三张"。为人狂诞,擅作曲。凤翼所著戏曲,有传奇《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灌园记》《扊扅记》、《虎符记》(以上六种,合题《阳春集》)。另据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著录,尚有《平播记》、《芦衣记》、《玉燕记》三种,均无传本。诗文有《处实堂集》八卷,及《梦占类考》、《海内名家工画能事》、《文选纂注》、《四书句解》、《瑞兰阁景行录》、《清河逸事》、《自订年谱》、《国朝诗管花集》等。曾为《水浒传》作序。他曾与其次子合演《琵琶记》,自饰蔡伯喈,其子饰赵五娘,观者填门。

陈所闻(生卒年不详),字荩卿,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明代曲家、诗人。功名不遂志,放浪山水,流连诗酒,李如真、汪昌朝、朱之蕃等皆与之有交谊。其尝选元明人套数,为《北宫词纪》六卷,《南宫词纪》六卷,《曲录》传于世。他自作的散曲有《濠上斋乐府》,今佚;今人辑的《陈荩卿散曲》一卷,约存小令百数十首,套数五十余首。

王骥德(1540年~1623年),字伯良,号方诸生、玉阳生,又号方诸仙史、秦楼外史,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戏曲理论家。祖、父均精于戏曲,家藏元人杂剧数百种。其受家庭熏陶,自幼即嗜戏曲。弱冠承父命改写祖父《红叶记》为《题红记》,早负才子之名。王骥德一生书剑漂零,行踪无定。晚年访问《西厢记》作者王实甫故乡,调查当地方言演变。平生与同时戏曲名家均有交往,徐渭以外,与吕天成、沈璟、汤显祖尤为莫逆。其戏曲理论代表作《曲律》4卷,旁采博征,自成一家,为系统、全面之曲论专著,是明代戏曲理论的一个高峰,吕天成《曲品自叙》谓此书“功名教条,胪列具备,真可谓起八代之衰,厥功伟矣”。所作传奇、杂剧,今存者仅《题红记》、《男王后》两种。校注《西厢记》,为流传至今的一个较好的校注本。

施绍莘(1581年~约1640年),字子野,号峰泖浪仙,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词人、散曲家。他兴趣广泛,除经术、古今文外,还旁通星纬舆地,善音律,一生所作以散曲及词著名,有《花影集》传世。

沈自晋(1583年~1665年),字伯明,晚字长康,号西来,双号鞠通,明末清初的著名戏曲家。沈自晋淡泊功名,待人温厚,勤学博览,富有文才,是剧坛江派的健将。著作有《黍离续奏》《越溪新咏》《不殊堂近草》等。明亡后,隐居吴山,与子辈作曲赋词,优游以终,享年八十三岁。

徐石麒(1577年-1645年),初名文治,字宝摩,号虞求,本籍胥山六都(今嘉兴郊区大桥乡胥山村),世居钟带镇画水乡(今平湖市钟埭镇)。官至吏部尚书,因陆朗排挤,遂辞官隐居枫泾。清兵围攻嘉兴,城陷,自缢死。卒后鲁王监国朱以海谥“忠襄”,清乾隆年间谥“忠懿”。徐石麒学贯经史,又工诗词,著有《官爵志》、《可经堂集》等,其诗作有五古《憩古墓作》、《临镜》、七律《古寒行在句曲道上》等。

夏完淳(1631年-1647年),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弘光元年(明安宗朱由崧的年号),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有《狱中上母书》等。柳亚子《题<夏内史集>》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尤侗(1618年-1704年),字展成,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艮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人,明末清初诗人、戏曲家。尤侗在诗、文、词、曲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是曲,主张能为曲者方能为诗词。其戏曲创作融史识、议论、曲唱于一炉,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其著作大都收入《西堂全集》61卷和《余集》共135卷中,代表作有《读离骚》《钧天乐》《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等,并参与修《明史》。享年八十七岁。

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鬯(chàng),号竹垞(chá),又号醧(yù)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曾参加纂修《明史》。享年八十一岁。其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南朱北王");精于金石,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所辑成《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

孔广林(1746年-约1814年),字丛伯,号幼髯,自称赘翁,孔子七十代孙。广林潜心研究经传,专攻郑玄之学,颇有成就。清代阮元曾赞扬说:“海内治经之人,无其专勤。”一生著作132卷,共45万余字,编为《孔丛伯经说稿》。作诗3600余首,自认不佳,悉一火焚之。遗书尚有11种传世。精于音律,著有《温经楼游戏翰墨》20卷,收录四十余年间所撰传奇、杂剧、散曲。今存传奇《斗鸡忏》,杂剧《璇玑锦》、《女专诸》、《松年长生引》3种。

吴锡麒(1746年~1818年),字圣征,号縠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在浙派诗人中,能继朱(彝尊)、杭(世骏)、厉(鹗)之后,自成一家。代表作《双忠祠》、《凤凰山怀古》、《观夜潮》、《读放翁集》等。著有《有正味斋集》73卷。凡诗集16卷,诗续集8卷,外集5卷;骈体文集24卷,骈体文续集8卷;词集8卷,词续集2卷,词外集2卷。另有《有正味斋文续集》、《有正味斋尺牍》、《有正味斋曲》、《有正味斋南北曲》、《有正味斋诗》、《有正味斋诗集》、《有正味斋赋稿》等。《藤花曲话》记吴锡麒所作南北曲,“亦复妙墨淋漓”。吴锡麒兼工书法,尤其擅长行书、楷书,其书法作品被新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精品和各时期代表作品不准出境者”。

许光治(?~1855年),字龙华,海昌人,年四十余岁。清朝文人,以授徒为生,书、画、篆刻,以至医药、音乐、皇极、奇门等,无不通晓。工散曲,生平最佩张可久、乔吉之作,著有《江山风月谱》一卷,《中国诗史》存小令50余首。

(0)

相关推荐

  • 【第二讲】元曲的体式特点

    小渔村元曲九期第二讲 元曲的体式特点 (主讲:绝谷画蝶) 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1.什么是元曲 什么是曲?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2.元曲的分类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包 ...

  • 累珠妙“曲”

    (朗读者:赵朋)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年少时见到这段文字,便一见钟情.爱不释手--闲来就写写划划一 ...

  • 品味元曲之美 刘艳琴

    姐妹们!又到了两周一次的群讲座时间啦!我们今天邀请到的是曲界大腕刘艳琴女士!她是<榆林诗刊>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最重要的是,她还是我们三秦女子诗社的执行秘书! 今晚 ...

  • 元曲经典六名句,不输唐诗宋词

    元曲与唐诗宋词齐名,是元代最主流的文学样式.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通俗上来理解,杂剧就是舞台上表演的戏剧,散曲就是小曲子.在元代,出现了许多戏曲大家,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元曲四大家"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有原生文明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史前时代),其年代久远.混沌荒蛮,考证极其困难,而神话故事却精彩绝伦.寓意深刻,能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三)--中国古代神话VS古希腊神话

    最近总被推送一条假新闻--<麻省教授: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分析>! 大概内容是说:一位名叫理查德·拉尔森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一场讲座中对比解读中西方神话故事,称西方人习惯于听神的旨意,往往逃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四)--中国神话世系谱

    是否要写<中国神话世系谱>,小编犹豫了很久,中国神话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最难撰写的部分就是神话世系谱.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神话资料庞杂.不成体系,尤其是上古神话部分,一人多角(多名).多人一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五)--中国古代神话的宇宙观

    莽荒时代,古人跻身于天地之间,弱小无助.艰难求生,对天地和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发自内心,当力量无法战胜现实时,幻想便成为了有效的自我安抚手段,于是人们尝试用神话的方式对宇宙作出解释. 创世神话讲述宇宙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六)--中国古代神话的生死观

    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尚无法通过手中简单的工具与强大的自然界抗衡. 风雨雷电的惊扰,虫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种种无法解释的事件均使人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只不过是万物生灵之一,从而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八)--神话中的地理观

    首先明确一下,神话地理并不等同于实际地理,受<山海经>等著述影响,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地理查勘和地图绘制技术一直落后于国外,其实是不正确的.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国地图测绘技术不落后于世界,甚至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九)--原生神话与儒释道的相互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神话,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儒家.道教.佛教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表现出很强的融合效果.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中国逐渐形成了儒释道鼎立的文化格局,不过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水火不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十)--中国古代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产生于古代文学的初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古代神话从诞生起就以其丰富的内容.乐观的精神.奇特的想象.浪漫的风格哺育着中国文学. 15.1中国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