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方,七分药;七分药里四分孝《食诫篇》(6)

今天接着介绍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第二章《食诫篇》的第6部分。

暴疾后不用饮酒,膈上变热。

杨子注:“暴疾后不用饮酒”,这第一句就感觉不太通顺,《道藏》原文中,请看一下上面的图片,原文不是“用”,而是“周”,反复顺来顺去,就是“周”也不怎么通顺。相关文献资料显示,丁光迪先生校注本根据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改为了“周”,在王文宏先生、崔志光先生、王家葵先生的校注中,也都改成了“用”字。我觉得也可能是《道藏》原文中的笔下误。但依然不好翻译。

大意是:大病治愈后的一段时间,不要饮酒,不然,会使膈膜发热。看来这个膈膜发热,是很不好的一种情况,会诱发各种疾病,所以古人特别重视这一点,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隔膜发热,都一一记录。之前的文中多处提到,不再重复。

新病差,不用食生棗(zao3,枣)、羊肉、生菜,损颜色,终身不复,多致死,膈上热蒸。

杨子注:“新病差”,不好理解,但前面段落有提过成语“久病初差”,意思是病情有好转。大意是刚刚病愈,不要吃生枣,羊肉和生菜,吃了损伤面容颜色,以致终身不能康复,吃多的时候还可能因此死亡,或患膈膜上热气熏蒸病。这一点也是人们日常经常犯的禁忌。生病了,啥都吃不下,亲人们心疼坏了,病稍稍好转一点,可以吃点东西了,赶紧炖羊肉汤,补补,坏事了。这就是中医说的“虚不受补”,身子弱的人不益大补。羊肉是火力大的,容易上火的食品。羊,字形上与羊的两角相形有关,发音上与“阳”字同音。中国文字真是高深。

我们上海的邻居一家,很是良善。邻居家的奶奶对我女儿疼爱有加,她经常一手牵着自己的孙女,一手牵着我女儿,去买零食,并骄傲地跟小区邻居说:“我俩孙女!”孩子常寄在他们家吃喝玩乐,我们家的钥匙、车钥匙等都在他们家有一套备存(天津的邻居也一样。我所到之处,都是邻居给予亲情和安全感的,忘记钥匙都是去邻居家取)。“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我是最有体会的。我对邻居感情之深,超越语言。

为了孩子读书,有一年,我们又从天津迁回上海。回到家,开门,放下包。第一件事,就是直奔邻居家。却看到了邻家爷爷半躺在沙发上,气色大不如前。一问方知得了癌症。那是一位修养慈爱的老干部了,一生都和和气气,怎么就得了癌症?我一时呆住了,很难过,不知道怎么说。于是安慰说:“好好调养,化疗是消耗的,要注意饮食营养……”话音未落,奶奶和全家人都说,“就是'确挖特了’呀”(上海话,意思是吃坏了)。说是自从确诊,家里就变着花样吃,啥好吃啥,鱼啊、肉啊,甲鱼、羊肉等等,顿顿不断,后来医生说“补反了”,病情加重了……

不久,老爷子过世了。至今,我不敢电话去和他们家人谈及。怕伤心。在我的印象中,他是那位慈祥的老爷爷,总是跟我们家小狗说:“欢欢,走,爷爷带你下楼玩儿去”,于小狗欢快地跟着他下楼。我有时想,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真的不是以“家”来论的。老爷子病后生前那种大补的饮食方法,却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凡食热脂饼物,不用饮冷醋、浆水,善失声若咽。生葱白合蜜食害人,切忌。

杨子注:凡吃热油饼,不要同时喝以醋调和的冷饮,容易使咽喉受损而造成声音嘶哑甚至失声。生葱白不要与蜂蜜合着吃,那样吃会伤害人,切忌!切忌!。这一点我前一段发的文章中有提过,不再重复。

干脯得水自动,杀人。曝肉作脯,不肯燥,勿食。

杨子注:浸泡在水里的干肉会自行动作的,不能吃,吃了会致人死命。晒肉做成肉脯,一直不干的,那块肉不能吃。这两条我开始不能理解,后查了肉脯制作工艺,推理一下似乎明白了。肉脯是将肉弄碎,干燥后压制而成的。估计生肉里可能有寄生虫,古人制作肉脯可能是晒干或风干的,压制后再上火烘烤。这一过程中,可能会有寄生虫杀不死的现象。如果有寄生虫,上火烘烤时,为求生,那些聪明的虫子会躲在最坚硬的里层,或有筋的地方,不会动。但如果放到水中,寄生虫开始活动,所以,这样的肉脯就有问题,吃了可以要人命。因为这样顽强生命的寄生虫,到了人体内,那就是大祸害。

还有,就是晒干的肉做的肉脯,如果不晒干透,里面有水分,寄生虫还有生存空间,还活着,所以也不能吃。于是我就联想到现在有人吃烤羊肉串或其他烤肉的人,说容易拉肚子,是因为烧烤这个烹饪工艺,就是肉遇火或烘烤高温迅速出油,容易在表层产生一层焦衣,对内部产生保护,表面上看起来熟了,但不足以全部杀死最里层的寄生虫。所以,吃烤肉时,一定要拿生大蒜一起食用,可以同步消毒灭虫。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越来越不喜欢吃烤肉,牙齿不好或许是一个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大半辈子的饮食经历,正潜在地告诉他们哪些食物可能有风险,这是人的意识对食物本能的认知。

翻译这段时,我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腊肉,于是查了一下制作流程,在腌制后下水煮时,一般要求的温度不超过80度,这就是风险,有些生命力顽强的寄生虫可能杀不死。所以,尽量不要生吃腊肉。包括一些生鱼干等等,凡是肉类的东西,寄生虫都比较顽强,尽量不要给小孩子吃。聪明的寄生虫最爱钻人脑子。凉拌菜,无论荤素,都加点蒜汁是有道理的,调味,更消毒杀菌。有时加点醋,也是消毒并清理肠道的作用。中国人的吃,真是大有学问。

肝勿合椒食,伤人心。胡瓜合羊肉食之发热。

杨子注:羊的肝脏不能混合着花椒、胡椒吃,那样吃了会损伤人心。羊肉本身火力大,肝主火,更厉害,椒类的香料都是升阳气的,合在一起火力十足,不烧心才怪。胡瓜,查了资料,就是现在的黄瓜,不能和羊肉一起吃,会使人发热。这么说我们很多常识缺乏,我看到饭店里羊肉还经常配凉拌黄瓜,从道理上看,一个热性,一个凉性,中和一下挺好的。但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美食过后身体不舒服。原来如此。古人都告诉我们了,只是这些书我们不重视。

如果人人都把古人的养生书当成必读书,可以少生很多病,每个家庭省几十万医疗费没问题。最近看到一段小视频,说有人调查统计,很多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28天,会花掉他一生80%的积蓄。听起来很可怕,调查方法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估计调查对象可能是偏于某个群体吧。但想了想,如果最后死在ICU,短期内花掉一生大部分积蓄可不是个困难的事。ICU,好家伙!谁进去谁知道(领导干部待遇的患者不在此列)。入院就不要谈钱了,说钱如纸并不过份。很多人因为进了ICU,花尽自己的所有积蓄,还给子女留下一笔医疗债务,网上太多的文章在说“因病致贫”。因为一些贵重的药品,并不在医保范围,而抢救的时刻,或生命的最后时刻,亲人是不会心疼钱的。近些年,国家花了不少力气在解决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药品在纳入医保范围。但ICU有多受罪,实在不忍下笔。

听说,ICU与普通门诊之间,小医院与大医院之间,县城医院与大城市医院之间的业务关系,就是一个不可描述的产业链。一线业务医生,中间提供救护车的专业团队(转院必须乘坐),接手的医生,医药、医疗设备提供商等等,完整的体系,心照不宣的利益合作。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医院,或许早晚会有一次大的整顿。农民和那些弱者的生命没有尊严,死也就死了,他们不懂专业,也投诉无门,愤怒悲伤也只能忍着,靠时间慢慢的抚平伤口。但日子久了,政府会收拾。最近北京一名三甲医院的肿瘤医生实名举报肿瘤治疗中的不德和对生命的无视,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有关部门说会严肃调查。这就是社会的自净功能。当一个群体中有操守的人,实在受不了同行的行为时,会牺牲自己对行业内的生存机会,勇敢挑脓包。这就是职业良知。我们这个社会实在不缺有良知的人,但实在缺少有胆量的人。或者说,我们的社会对有胆量的人保护不够,使得大多数人不敢对不德说“不”。

这种事情不是某一个领域专有。去年曾听一位业内朋友说,一个小和尚实名举报他们的头头大和尚,“不会念经,并过度收受信众的红包”。经查实,果然,那位有众多信徒的“法师”, 除了“阿弥陀佛”四个字之外,真的不会一句佛经。一个和尚不会念经,让人唏嘘不已。

本公众号的读者群可能普遍富有一些,或许觉得“因病致贫”的说法有些夸张。但试想一下,农村,农民的收入与现在医院的消费水平挂钩对比一下,就不难理解。社会地位及机遇的原因,我们中大多数的人生活得到改善,长期的不愁温饱,会使我们淡忘生之艰辛,不知不觉间变得喜欢批评、指责和对弱者的漠视,就是因为很少移情换位到对方的立场去思考一下,从而慢慢的淡漠了本有的同情心。其实,在中国大部分的农村和偏远山区,很多人过的日子,不是城里生、城里长的人可以想像的艰难和心酸。

……(此处略去四段)

关于羊肉,很重要。因为本章中之前有详细说千万不能吃“羊悬筋”,这里就不提了。咱们接着聊羊肉。

因为怕羊肉的膻味,我一般不吃羊肉,尽管知道自己是体寒的体质,吃羊肉汤非常适合,特别是冷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一个著名的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子如下:

组方:当归三两(9g),生姜五两(15g),羊肉一斤(500g)。

用法: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补养精血,散寒止痛。

主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产后腹痛,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当然,这是个底方。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适当地加减化裁。很是灵活方便。中国的食疗方子,是不是可以打包申请一下人类文明遗产呢?又滋补身体又治病的药膳,真是一种神奇的发明创造。这是我们文化中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对全世界营养饮食及健康长寿的伟大贡献。

就这个方子而言,可是我们文化中国宝级的滋补佳品,好处多多,体寒的人最适合了,特别是产妇,补养精血,散寒止痛。

……(此处略去三段)

古人的观点,伺候病人、伺候月子一定是最至亲的人,是有道理的。

比如煎药这件事,在古代都是“孝子熬药”。最孝顺的孩子去给父母熬药,我特别赞同这个“熬”字。虽然“煎、熬”二字差不多,但细品来,“煎”字总觉得有些焦灼烦躁之意,而“熬”字,则有一些期待在其中,即有“熬盼”的意思。一个小火炉,红通通的火,加是子女孝感动天的虔诚,强化了药力,武火炖、文火煨,孝子的心力和本草一起接受水火的煎熬,经过漫长的过程,最后,一锅汤水浓缩为一小碗粘稠的中药,喝起来格外的苦,苦到粘牙,这种煎药就是抓出了本草的精华。而“良药苦口”正是由此而来。

如果是不孝顺的孩子或不亲的人煎药,就没有耐心,大火烧开,滚上几滚子,马马虎虎,就行了,药汤稀稀拉拉的一大碗,还很清澈,好喝,又不苦,就是不管用,背后还嘀咕医生没本事。

“三分方,七分药;七分药里四分孝”,

说的就是,一个好方子要管用,关键是靠药力,包括熬药技术。中药最讲究道地药材,就是这个原因。人们常说,中国人普遍信中医,年纪越大越信。但人们生了病,一般不到西医宣布不治了,还不去找中医。为什么?嫌慢。人们也知道,不是中医的方子不好,而是现在中药材的功效不如从前了。所以,恢复中医与重视中草药是同步的。而一副药能不能拿病,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熬药,这个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如果喝中药不管用,别全部怪中医和本草,选对熬药人也是很关键的。

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要坚持一定要“孝子熬药”的原因,一个“熬”字,说倾尽孝心,道尽亲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