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个家扛起来!”(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1))

  黄昏时分,夏热消散了些。

  浙江杭州临平区东湖街道新塘社区的一栋三层民房前,陆建法坐着轮椅,出门遛弯。妻子戴利雅倚在门前,静静地择菜,等他回来。

  经历过生活的惊涛骇浪,夫妻俩现在过着平静的日子。

  31年前,陆建法在工作中被钢架砸到,伤及坐骨神经,导致下肢瘫痪。“要一辈子躺床上了。”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

  眼泪哭干了,日子还得过。27岁的戴利雅毅然决定,“把这个家扛起来!”

  她辞去纺织厂的工作,在家里专门照顾丈夫。每天,戴利雅都要帮丈夫洗脸、洗澡、喂饭、吃药、疏导大小便,一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了避免丈夫生褥疮,她每天30多次为丈夫翻身、擦洗,随时为丈夫按摩。戴利雅心中有一个信念:希望能够唤醒丈夫的肌肉,出现奇迹。为了贴补家用,辞职后的戴利雅借钱买了一张织绸机,在照顾丈夫的间隙,一直做着加工丝绸被面的活计。

  繁重的工作,让本只有100斤的戴利雅,瘦到只剩70多斤。陆建法心疼不已,他默默地告诫自己:“不能当个废人,不然对不起妻子。”

  8年后,“奇迹”发生了。在戴利雅的精心照顾下,陆建法可以慢慢自己用手支撑着坐起来。戴利雅为丈夫买来轮椅,一有空就推着丈夫出去走走,和村民们聊天。“可不能整天待家里,要闷坏的。”这是戴利雅的心思。陆建法也尽量让妻子少操心。他托人为自己定制了两个长条凳,条凳高至自己腰部。每天,他都要试着从轮椅上站起来,双手扶着条凳,慢慢往前移,当作上肢训练。

  虽然丈夫身体比以前好了不少,但下肢无法动弹的境况仍无法改变。时光如梭,转眼30年。如今,戴利雅一家苦尽甘来——儿子搞运输,家里还添了辆小轿车。

  在社区推荐下,戴利雅最近有了新工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当助老员,一个月也有3000元钱。时间还自由,不耽误照顾他。”

  如今,她的体重涨到80多斤,头发也染了,白发不那么明显了。“多亏了她,如果没有她,我早就没了。”陆建法说不出多么动听的话,但众人都明了:这是他的心里话。

“8号流动办公桌”(民生小事这样解决(51))

  “8号流动办公桌来了!”

  这条不足10字的微信在业主群里刚发出,61岁的李治通就催老伴,“你倒是快点,社区的人就在楼下,下去就能把事办了,多省事!”

  俩人要做新冠疫苗接种登记。一下楼,很快便完成了登记。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大街社区是当地一个普通社区,辖区共有居民小区44个,以老旧小区、老年人居多。社区鼓励大家接种新冠疫苗,口舌没少费,可效果并不理想。摸了摸情况:一是不了解,二是路远嫌麻烦。

  “那咱就桌腿'动’起来,让老人不动腿、少跑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魏改动了脑筋,想到了设立“8号流动办公桌”。

  为什么是“8号”呢?原来社区常设便民服务窗口共有7个,这算是第8个。另外,“8号”还含有“星期八”的寓意,意思是这个“办公桌”会持续“在线”,全年“不打烊”。

  老人们对疫苗不了解,“8号流动办公桌”就办起“现场教育课”,请来专业人士答疑解惑。

  设置以来,“8号流动办公桌”已累计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500余件,除疫苗接种登记外,还涉及养老保险认证、高龄补贴年审等诸多方面。另外,它还有着其他功能:提供政策咨询、开展公益宣传、化解邻里纠纷、征集民情民意、现场排忧解难……

  “但凡群众有诉求,我们都会现场'接单’。”魏改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