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方便面由外资控制,年销六千亿的白酒行业,为何外资不敢入?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成长计划】签约账号【华商韬略】原创内容

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现在碳酸饮料、方便面、啤酒等行业基本都是外资控制的,在食品市场上,只有白酒还是我们的!”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马勇这句话,指的是中国白酒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没有被外资企业主导。

其实,2015年,国家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资进入名优白酒股权比例的限制被取消。换句话说,外资被允许入驻中国白酒企业。

然而,近些年,中国白酒却鲜有外资敢涉足,更别说控股了。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白酒疯狂吸金的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5836.3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61%,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85.4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35%。

白酒龙头企业更是彪悍无比。

对比2015年,2020年末茅台、五粮液、郎酒等9家龙头企业利润合计的产业占比接近85%。其中,茅台去年净利润达466.97亿元,相当于每天净赚1.3亿元。

从商业模式看,白酒也处于“金字塔”顶端。2020年,在销售毛利率方面,贵州茅台高达91.41%,五粮液也超70%,连中端及以下白酒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也达到53.74%。

要知道,在全世界备受追捧、中国求而不得的光刻机巨头ASML 2020年的毛利率也只有48.6%。

面对中国白酒的毛利率,光刻机之王都没了“自信”。问题是,白酒这样的“超级印钞机”,又没有政策限制,近些年外资为何没有大举入主?

这是因为,在中国白酒行业快速发展的前十年,外资也曾强势进入,却交了不少“学费”。

最典型的案例,当属全球知名酒业集团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

2006年,帝亚吉欧通过受让股份,间接控制水井坊16.64%股份,持股比例仅次于全兴集团,成为水井坊第二大股东。此后数年加速进击,一系列资本运作之后,到2013年7月,帝亚吉欧成为水井坊唯一股东。至此,水井坊由中资彻底变成外商独资。

关键在于,到了外资手中,水井坊的行业竞争力并没有多大提升,几任总经理上任不到两三年,就因业绩等原因辞职走人。

2020年上半年,白酒市场一片大好,水井坊却营收8.04亿元,同比下降52.41%,近乎腰斩,净利润1.03亿元,同比暴降69.64%。媒体追问:“外资控股的白酒'贵族’卖不动了?”

不只是水井坊,隶属奢侈品巨头法国路易威登集团的月明轩尼诗酒业,曾以近1亿的价格控股剑南春旗下的文君酒厂,文君酒被包装成高端奢侈品牌,却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反被剑南春回购。

同样,世界500强之一的泰国酒王TCC出资5500万元收购玉林泉酒业,也未助其“腾飞”。

不难看出,外资入主白酒企业,没有赚得盆满钵满,反而摔了跟头。

究其原因,是外资难以“适应”中国沉淀数千年的白酒文化。正如有分析师指出,洋酒带有国际文化背景,且具有很强的精品化,白酒则是“本地熟人社会的权力与民俗文化产物”,以大众化、高端化为主。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龙头白酒企业因为背景特殊,外资想进场也没有门票。如此一来,能拿下的实力偏弱,想拿下的又够不着,不敢进场成了“常态”。

对于白酒企业来说,还是修炼“内功”更为重要。好的白酒不靠烧钱,所以外资惯常使用的“钞能力”难以逆天。

以郎酒为例,砸下百亿建设世界级白酒庄园,又将青花郎的战略定位升级为“赤水河左岸 庄园酱酒”,用品牌、品质、品位的提升,打造独一无二的专属于自己的名酒基因。

归根到底,中国白酒的淬炼、蜕变、升级,得靠我们自己。

参考资料:

1.马勇:食品行业中只有白酒不是外资控股,和讯网

2.外资入局,白酒业掀起跨国并购潮|名酒30年,华夏酒报

3.洋酒巨头高管空降 能给“中国白酒外资第一股”带来什么,经济观察报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