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了儿童拖延症?吃饭拖,集体活动时也不爱动?他没病,是父母病了

场景一;

咆哮中的妈妈:快一点,快一点收拾玩具,我们马上要出门了

孩子各种迷惑中,继续坐在那里。。。。。

然后妈妈就冲过来把孩子玩具三下五除二利索地全部收拾好了。。。。。

1. 有些孩子其实根本不理解家长的逻辑思维。

蒙台梭利十分强调“敏感期”对儿童早年学习的重要性,从蒙特梭利的观察得知,在敏感期出现的第一个特质就是“秩序”。这期间,幼儿对事物和家长语言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家长只是简单草草俩句,收拾玩具和出门,在没有养成良好家庭收纳习惯之前,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眼前的家长看起来如此暴躁。

家长们不妨试试ICPS(I CAN PROBLEM SOLVE)思维训练法,和孩子们尝试用另一种更科学分方法阐述问题。

ICPS由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默娜·舒尔博士提出。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在全美各地以及许多其他国家,让家长和孩子们获益匪浅,并荣获了四项美国国家级大奖,是一套操作性很强的养育方法。

借助字词训练,教会孩子一套更有效的逻辑思维。例如其中的“之前/之后”,是思考后果时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概念。它能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发生在前,引起了什么后果。“现在/以后(稍后)”这对词,能够帮助孩子处理无法立刻得到想要的东西时的失望情绪,能帮助孩子学会等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延迟欲望满足”。包括现在在儿童的数学启蒙中,很多专家也提倡父母们用类似方法,例如多在生活和孩子们说一些关于时间。空间,顺序的描述词汇,这些更容易加强孩子的逻辑理解能力。上述字词训练,在孩子会说话以后就可以逐步开始用了。当然,部分字词可能到孩子3岁以后才能慢慢理解。没关系。平日生活中多用用,它们就会像魔法一样进入孩子的思维中去。

2. 有些父母常会因为孩子慢,觉得与其让孩子自己做,还不如自己替他做,这样更省心,更省事。

时间长了,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不仅会使孩子的惰性越来越强,而且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做起事来当然不会得心应手,拖拖拉拉的了。长此以往,更是会形成对父母的习惯性依赖,即使是面对一些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他也会在那里不紧不忙地磨蹭着,等待家长的援助之手。

在家里也许不明显,等到了幼儿园,我看见很多这样的孩子在澳洲幼儿园,经过和家长聊天也了解了一些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老师让班里小朋友统一做游戏或者什么活动时,孩子的缺点马上就会显露出来:拒不执行或者暂缓执行老师指令的小朋友就是拖延症的初期患者。如果老师的指令不合乎自己的心意,这些孩子会拿出在家里对付家长的那套本领来想方设法拖延老师的指令。

场景二:咆哮中的妈妈:你怎么又不吃饭,快,我的好宝宝,再吃一口 就吃一口

孩子一脸笑容,看着远方,就是不张嘴。。。。。。。。

儿童拖延症最初的表现就是推诿,首先应该在饮食方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家庭在这方面表现非常不好:在街头巷尾时常会看到端着饭碗追着幼儿喂饭的大妈大爷。孩子不吃,老人依然不停地追着喂,好像孩子吃下一口就能长高长胖一样。对于幼儿来说这其实就是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拖延症。因为对幼儿来说,吃饭就是他(她)的工作,而作为监护人不停地一日六餐、有的甚至七八餐,这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而这样造成后果就是孩子厌食,后来发展甚至饿了也不吃饭。

心理学家通过对拖延症患者的研究发现,五种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这五种家庭倾向是: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

诸多家庭实例已表明,凡事拖延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性格急躁、期望值高和控制欲强的父母。在对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些父母总是在给孩子施压,不断地在“督促”和“强制”孩子完成他们给孩子定下的目标,根本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面对如此强势的父母,孩子往往会产生很深的无助感,最后只能选择将拖沓作为无意识隐性对抗语言,在心里不断给自己暗示“我没有自由做决定,但我可以拖延你们的决定”,并由此强化了自己的拖拉行为。

当然最后也不排除孩子的先天性生理性拖延。拖延并不只是一种坏习惯,有诸多研究已经表明,生理原因也会造成这一现象。在人的大脑功能分区中,与计划、控制、注意力和执行有关的脑区,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区。当这部分区域功能受损或不活跃的时候,大脑排除杂扰事物的能力就会降低,注意力也会严重受到影响,做事效率会显著降低。如果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比同龄人逊色,一个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仿佛“慢半拍”。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注意观察,如果你的孩子在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方面,与同龄人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就应该相应地锻炼刺激他们大脑这一功能区域的发育。

父母TIPS:请不要把你的焦躁传给你的孩子,一起“慢养育”。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明白,孩子是有自己的节奏的,无论是从生理发展角度来分析,还是心理发展角度来分析,孩子的步调,永远都跟成年人到不了一个频率。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千万不要过度催促孩子。如果不是严重的,影响到孩子正常生活节奏的磨蹭,请家长尽量去无视孩子的拖延症。心理专家表示: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一起沉浸在游戏中,慢慢的大量欣赏这个万千世界,难道不好么?他用他的眼睛去看世界,你用看过世界的眼睛陪他一同成长。

谢谢你阅读我的文字,如果喜欢,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和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