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推荐这10本书,打赌你通宵也要读完 | 新书推荐榜
“书米”们好,又到了每月新书推荐榜发布的时间。
今天这10本书,书单君是通宵读完的。其中有故事,有干货;有漫画,也有文字;有俩小时就能读完的,也有得啃好几天的。
一句话,总有一本让你欲罢不能。话不多说,来看看都有哪些书吧。
(好书各有千秋,排名不分先后)
✨NO.1✨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
不知道这两年,是不是刘擎教授带火的社会学。
书单君发现身边越来越多朋友,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各种“文科黑话”:
异化、祛魅、规训、第二性……等词,就像黑匣子里的加密文件,让人望而却步。
社会学是什么?
学习社会学有什么用?
这玩意儿能读懂吗?
如果你也有这些疑问,我墙裂推荐你,可以看看这本:《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
它用400幅超可爱的漫画,介绍了“76位社会学巨擘+135个社会学核心概念”,堪称“一书读懂社会学”,是很好的入门读物。
作者会带着你认识各种社会思想家:
奥古斯特·孔德、埃米尔·涂尔干、格奥尔格·齐美尔、马克斯·韦伯、齐格蒙特·鲍曼……等。
而“炫耀性消费”、“文化资本”、“社会失范”等晦涩名词,也在书里变得亲切了起来。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快速入门;而研习多年社会学的人,也会在翻阅过程中会心一笑。
此外,这本书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亮点: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入门读物,它还关注到了与社会学思想密不可分的哲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大众传播学、区域研究、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
这场社会学的跨学科梦幻联动,不要错过。
✨NO.2✨
《家庭变奏曲》
大师级图像叙事者,戴维· 斯摩尔的又一杰作!
原生家庭的不幸、边缘群体的艰难、校园霸凌的阴影……
模糊的身份与性向,一个男孩私密又残酷的青春体验
美国图书馆协会亚历克斯奖获奖作品、《波士顿环球报》年度书籍
以上是这本书在豆瓣上的内容简介。然而,书单君觉得另一位作家朱尔斯·费弗对本书的评价更加绝妙:
“《蝇王》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合为一体”。
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你也一定会认同这个说法,真的非常精准。
书里讲的故事并不复杂:
13岁少年罗素,被母亲遗弃后,父亲为生计带着他颠簸流离,最终落脚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边缘小镇。
然而,因为性格敏感、缺少男子气概,青春期的罗素在学校里被排挤、霸凌。
这种经历让罗素更加懦弱,即便后来遇到了善良的朋友沃伦,他还是选择了疏离……
但无论成长过程中经历多少痛苦,罗素内心最无法释怀的,依然是母亲当初对自己的抛弃。他仍渴望爱,和被爱。
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在美国引发了无数共鸣。很多人在罗素身上看到了自己:
学生时代同伴之间丛林法则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敏感又自卑的苦涩,都像极了青春期的我们。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我们以为早已忘却的青春回忆,突然全都浮现了出来……
然后你要面对的处境,可能就会像书中写的那样:
“入夜后,何以为家?”
这是一种很神奇的生命体验,所以书单君诚挚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也许你也会从中,看到自己当年成长的影子。
✨NO.3✨
《过度的医疗》
注意!这本书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内卷时代,健康成了最大的奢侈品。
如何保持健康?
尤格·布莱克,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远离医生和药物。
这个语出惊人的男人,是德国最佳医药记者,医药界的“吹哨人”。在《过度的医疗》这本书中,他第一次向大众普及了“过度医疗”这个概念。
在他看来,过度用药、检查和治疗的现象,已经刻不容缓。
比如散落的软骨碎片和酶对膝盖疼痛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膝盖清创手术只是昂贵的“美容术”,掩盖了关节炎的主要诱因其实是肌无力和肥胖。
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少花冤枉钱,还能大大降低医患矛盾,每个人都该读一读,越早读越好。
正如布莱克所说:知识才是最好的医疗。
✨NO. 4✨
《因为我是女性》
身为女性,你是否经常会有:
身体焦虑:总觉得自己身材不好、个子不高、长得不漂亮……
各种奇怪的躯体化症状:疼痛、失眠、易累、缺乏活力……
总是在讨好他人,或者在愤怒中倔强地不依赖任何人……
是时候去探索自己如何被抚养长大,去厘清与母亲的关系了。
近代依恋伦理、客体关系和神经心理学研究都认为:母亲对女儿的人格具有决定性影响。
然而根据波伏娃的理论,一个女孩从女儿到妻子到母亲,几次身份转变,也改变不了她处于附属的位置。
这也就意味着,这种影响很可能代际传承。
这并非危言耸听。作者侯玉珍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在严重重男轻女的地区和家庭中长大,把几乎所有重男轻女的苦果都尝了一遍。
但幸运的是,凭借自身的力量,以及心理咨询的专业支持下,她逐渐走出“第二性”,找到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更可贵的是,她不仅让自己完成了蜕变,也通过丰富的咨询工作,帮助不少女性实现了这一转变。
《因为我是女性》这本书,就是她浓缩了6000+小时临床咨询的精华所在。
这是一本非常女性视角的书,所以我会更加推荐女性阅读。男性不喜勿喷,如果也有兴趣,当然也欢迎你阅读。
因为每个女性的处境,就是我们的母亲、姐妹、女儿的处境。
✨NO.5✨
《镜映思维》
一本“被书名耽误的好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磅推荐!
干货满满,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
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人是动物对吧?但根据神经科学研究,很多小动物的大脑从一出生就带有一些“预先编程”。
然而,人类没有。也就是说,人类刚生下来时是没有自我的。
那自我是从哪来的呢?
我们是如何定义自己,从而和其他人区分开来?
我们如何思考与感受自己和这个世界?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独立的个体?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样东西: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
也就是本书书名里的“镜映”。
如果你不了解这套科学,很可能就会陷入无意识地随波逐流,碌碌一生,而没有完全地活出独特的自我。
作者菲奥娜·默登是英国心理学会的会员和特许心理学家,在这本书里,她从微观与宏观的双重视角进行分析,运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和见解。
告诉我们如何避免随波逐流,要是有意识地做出选择,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如果你喜欢干货类、自我成长类或心理类的书,恭喜你,这本书就是集三者于一体,会给你的阅读带来一种“爽感”,知识增量。
✨NO. 6✨
《养蜂人之死》
这是一本风靡欧美的存在主义小说代表作。
它在法国《理想藏书》中位列“北欧文学”好书第三名,并曾被译为15种语言,受到万千读者的喜爱。
作者拉斯·古斯塔夫松,哲学博士出身,是歌德奖章获得者,托马斯·曼奖、古根海姆奖、瑞典贝尔曼奖等多项重量级文学奖得主,也是诺奖提名者。
《养蜂人之死》是他的长篇代表作,出版43年后,这部著作的中文版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
书中讲述了四十多岁的养蜂人维斯汀罹患癌症,患病之后的维斯汀一边与疼痛抗争,一边开始回忆往事,留下了三本笔记。
翻开它们,维斯汀最后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徐徐展开。
不同于其他与癌症和死亡相关的故事,《养蜂人之死》的主人公以有别于主流“抗癌斗士”的姿态,诠释了勇毅的定义——“我痛故我在”。
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盛赞本书为“一部优美之作,一首冷峻的抒情诗,掷地有声,字字珠玑”。
身兼诗人、作家、学者三重身份的古斯塔夫松,在对于 “人” 的研究上显然要比普通作者走得更远。
因此,他的作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稍显晦涩。但如果你想在通俗文学之外,品尝更多人生的深刻滋味,那么书单君不建议你错过这本书。
✨NO.7✨
《来不及说谢谢你》
一位和母亲见面就吵架,几年来保持距离,以求和平共处的女儿,一天突然得知母亲重病在身,命不久矣。
就像是一场疫情,突如其来的病危通告,让这对并不亲密的母女不得不重新面对彼此。
没有了对病痛和死亡的虚饰或遮掩,临终看护的压力与困难也一览无余:
兄妹分散各地,哥哥还很不给力,“我”既要照看小孩,又要医院公司两头跑;
、
每日忽悲忽喜,强迫性搜索病情资讯、无人可谈论“癌症”的困境;
病人建起心墙,没有余力好声好气,提出难以置信的任性要求甚至出口伤人……
可是,“我”仍然“不想比现在更讨厌妈妈,在她走之后,我希望想起她的时候都是美好的回忆。”
这部根据真实经历改编、正面描绘“母亲去世”的漫画,跟我想象的很不一样。
我原以为这种设定,内容一定很沉重。
然而恰恰相反,我一翻开这本书就被可爱到了。作为一本漫画,《来不及说谢谢你》画风相当可爱,语言也特别诙谐。
作为一个平时家里,连“死”字都忌口不言的人,我惊讶地发现作者竟然能如此轻松自然地,聊起“母亲可能去世”一事,甚至会时不时让你忍俊不禁。
前半本就像是漫画版脱口秀,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思文的一期脱口秀,讲她和姥姥的故事,当时还看哭了徐峥。
这本书也是一样的风格,前大半本都在让你笑,然而你笑着笑着就哭了。
那些原生家庭的问题,复杂难解的亲子关系,在这本书里好像都被解构。
我相信,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能从这部画风可爱的短小的漫画中,获得一丝温暖和释怀。
✨NO. 8✨
《我的名字叫“害怕”》
我一直都认为优质童书是写给人类全体的,《我的名字叫“害怕”》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一般绘本说到“害怕”,都是引导小朋友克服恐惧,树立自信。这本书,却不止于此。
在《我的名字叫“害怕”》里,害怕变成了一个黑乎乎的小家伙,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跟读者对话,还跟读者玩各种互动游戏。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从任何位置阅读这本书,即使反复翻页,也总能找到新的细节。
在哈哈大笑中,书单君也了解到,“害怕”是一种原始情绪,它可以保护人类个体及时逃离险境、免受伤害和灾难。尽管它给我们惹下不少麻烦,但我们仍然可以 承认、理解并接纳我们自身的恐惧,与恐惧做朋友。
这何止是一部画册绘本,分明更是认知心理学入门啊!
难怪已经在9个国家初版,还被大人孩子反复阅读和收藏。
虽然六一已经过了,但这样一本有趣又有用的优质童书,屯起来不亏。
✨NO. 9✨
《人间烟火》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史的通俗读物。
当其他史书,都专注于宏大叙事,讲述帝王将相的故事。这本书把视角对准了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写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写“人间烟火”,非常接地气。
比如:
宋代之后,为何中国优秀男青年的路越走越窄?
为什么说古代没有不结婚的女人,只有嫁不出去的女人?
作者赵冬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修宋史,曾经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嘉宾。
在她看来,如果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应该照一照我们寻常百姓的日常与人生。
这样的认知,决定了赵东梅式的写作风格:
经典的史实,辅以新颖的史观、明快的解读和温暖的讲述,不端不装,有趣有梦。
以明快生动的故事,和高清彩插与插图,非常细致地“还原”了古代小人物的人生和命运。
正是千百年来通贯古今的日常生活,将我们从眼下的苟且引向了更远的过去,与我们的文明同呼吸、共命运。
如果你喜欢历史,或者对古人的衣食住行感兴趣,这本书不会让你失望。
✨NO.10✨
《价值共生》
陈春花老师的新作,不用多介绍。
管理领域的书,不感兴趣的说了也不知道,感兴趣的不用说肯定也听过陈老师的大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专家。
在当下,读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疫情以来,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大家都活在一种不确定感中。
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变化,人们难免会产生彷徨和恐惧,乃至对未来生出一种无力感。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把沉重的巨石推到山顶,而石头每次快到山顶时就会重新滑落。这个过程日复一日,似乎永无止息。
而陈春花老师似乎从不迷茫,她似乎永远“有办法”。
通过十年数字化组织管理研究与实践,陈春花在《价值共生》一书里,从个人和企业两个角度,把数字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和个人成长之道拆分为“5个部分”:
1、数字化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2、新个体
3、新“组织”
4、新价值
5、新知识
这是一本数字化时代下的职业发展和商业通关策略,对新时代的职场人士、创业者来说,尤其值得反复阅读。
正如陈春花在书中指出:真正救赎西西弗斯的,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唯有如此,才能更好适应复杂、不确定的未来。
祝你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确定感。
编辑 | 青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