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杨华方/我的第一部长篇发表记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关于投稿那点事儿”征文选登
杨华方
第一部长篇《毛泽东在1925》从初稿到发表,历经7年。发表后,即由出版社出版,8年后又被再版。
2007年过完元旦,大概上班一个星期后的一天,我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带江淅口音的普通话,声音和蔼可亲,低沉而清亮:“请问您是杨华方吗?”这个声音,令我一时愣住了。我在脑袋里快速搜索,我的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中,有没有这样的声音?记忆闪现后,没有。是谁呢?我在疑惑中呆呆地回道:“是的,我是。请问您……”对方可能知道我此时的心情,马上又自我介绍道:“我叫何建明,是《中国作家》杂志社的。”
何建明?是那个写《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部长与国家》的何建明吗?这三部作品都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尤其是《落泪是金》,我的几个朋友看得热泪盈眶,道:“感人!很感人!”我忙看了一遍,看得荡气回肠,也感动得落泪了。该作第一次将中国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摆在公众面前,催人泪下,震撼人心,何建明因此也成为最早关注中国弱势群体的作家。《落泪是金》在大学中几度引起强烈反响,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校园文学作品。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自《落泪是金》发表以来,社会各界因读《落泪是金》,自发向大学贫困生的捐助款,就达二千八百多万元。
如果是这位三获鲁奖的大作家,怎么会给我这个基层作者来电话?
我问道:“您是《中国作家》的何建明主编?”
“是呀!我是何建明。您的长篇《毛泽东在1925》我们收到了。我们很欢迎这样的作品。我想了解一些情况。”
听着这和蔼亲切的声音,我确定给我打电话的是三获鲁奖、《中国作家》杂志社的主编何建明先生,不由得有些激动,高兴而又傻傻地回道:“噢,噢,好。”
“你这部作品寄给别的刊物了吗?”
“没有。”我回道。他又问:“发表过吗?”“没有,”我忽然想起什么,忙又说,“噢,在报纸上连载过。”他又问:“在什么报纸连载?连载了多少字?”我说:“在《湖南日报》办的“三湘都市”,连载了两个月,大概5万字。”他说:“那没关系。你不要再寄别的刊物了。我们准备发。”我连忙说:“谢谢!”
放下电话,我的心情许久不能平静。
《毛泽东在1925》是我的第一部长篇,虽说是从2000年开始写的,酝酿却是从1986年就开始了。那时,我在《湘钢报》工作,常去韶山。有一天,我和一个同事开车去韶山,看了一圈后,在毛泽东故居对面的毛家饭店吃中饭。望着故居前坪门可罗雀,没有几个人,我想起这里以前曾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不由心里有些酸楚。我想毛泽东带领他的家人参加革命,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六个亲人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献出了生命,这种精神难道不为我们学习和敬仰么?我想把毛泽东家人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怎么写呢?吃完中饭,我望着故居凝思,一直到太阳下山。我在梳理已掌握了解的毛泽东和他家人的素材,希望能找到灵感。因为此时我国已出版了一些毛泽东题材的作品,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人们都已知道。我想,怎样写出一部与人们概念中不一样更加真实的毛泽东呢?
电视剧《难忘1925》剧照
1999年,湖南省委宣传部要求拍一部毛泽东的电视剧,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高年士把我叫去。2000年初稿出来后,潇影厂的领导叫我到省委宣传部参加座谈会。省委宣传部分管文艺的有关领导,潇影厂的负责同志,都肯定了剧本,他们说,感到很意外,把毛泽东写得这么智慧,这么风趣幽默,与以往毛泽东的艺术形象不一样,故事也曲折生动。他们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剧本出来后,因经费不够,潇影厂只拍了四集,题为《难忘1925》。该电视剧虽然在中央电视台和湖南卫视播放了几次,但我写毛泽东的一些故事没有全面呈现给受众,觉得遗憾。我认为不能浪费了这些素材,于是,我动念把这些素材写成长篇。完成初稿,反复修改后,于2004年寄《湖南日报》的“三湘都市”,该报于2005年的7月至8月进行连载。报纸连载期间,我接到一些鼓励的电话,不由有了自信,又改了一次。2016年12月,长篇全稿打印好后,我分析了全国能发长篇的几家刊物,选择寄给了《中国作家》。
我知道,长篇要发表,是相当难的,何况,还是《中国作家》这样的大刊物。没想到,引起了《中国作家》的重视。何建明先生给我打电话问明情况后,不久,《中国作家》的编辑又和我联系修改。作品修改后,就在这年的4月发表。据了解,这是中国刊物第一次发表关于毛泽东的长篇文学作品。发表后,出版社准备出版。我给何建明先生打电话,问他能否为这部作品的出版写个序。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月后,即将序寄给我。序言的头一段写道:“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毛泽东不仅属于昨天的20世纪,也属于今天的21世纪,并且将属于永远……以文学的形式叙述毛泽东,是我们中国作家的职责。《毛泽东在1925》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从人性化视角来描绘毛泽东的文学作品……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不仅尊重了客观事实,在塑造伟人毛泽东形象的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描写毛泽东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幽默、智慧、真实的早期毛泽东形象。因此我认为,真实幽默是毛泽东更显伟大之处。”
这段文字,表达了时为一个国家文学大刊主编的办刊思想。“以文学的形式叙述毛泽东,是我们中国作家的职责。”尤其这一句话,让我明白何建明先生为什么要选发这部作品。他还在序中写道:“这部长篇第一次以小说的手法,成功塑造了伟人毛泽东的艺术形象。”这是对我进行伟人题材创作探索的鼓励和鞭策。
长篇《毛泽东在1925》2007年4月在《中国作家》发表,同年9月,即被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当时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作家网、新浪网、凤凰网、网易等我国知名网站,都发表了有关这部长篇的评论和介绍,《文艺报》《解放日报》《湖南日报》《创作与评论》等报刊,也发表了一些专家和教授的评论。
《文艺报》发表的评论认为:“毛泽东这段时间的故事,在目前的许多传记文学中都没有反映,作者杨华方因在毛泽东的家乡工作,了解毛泽东早年在韶山的故事是占地利的,并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想像,在艺术手法上大胆创新,因而故事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鲜明,内涵更丰富,把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描述得有声有色,是一部极有思想性和趣味性的作品,也是了解青年毛泽东、了解我国早期农村民主革命、进行传统教育的好读物。”发表在《解放日报》题为《领袖形象的奇与正》一文认为,“有人说,这是作者杨华方另辟蹊径、剑走偏锋,而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以奇为正。”“'小说唯一存在的理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米兰·昆德拉语),杨华方讲出的正是只有小说才能说出而被历史遗忘的东西。”有篇题为《逆境中更见伟人风范》的评论认为:“将失意的毛泽东又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逆境中表现毛泽东的性格特征,是这部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特色。”
有一位比较文学专家,将该作毛泽东的文学形象与索福克勒斯笔下的安提戈涅进行比较,认为“小说既是对神话的模仿,也是对神话的改写。青年毛泽东作为一个现代的安提戈涅,他同样面临着服从'法律’还是遵从'神律’的两难选择。这样的情节隐含了众多的意蕴,也对塑造青年毛泽东的性格起到了奇妙的作用。”还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探索,一种对塑造伟人毛泽东形象的探索。正是这种探索,解构与颠覆了将伟人毛泽东神化的倾向,向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伟人毛泽东,一个让我们感触得到的伟人毛泽东。”关于《毛泽东在1925》的语言艺术,有专家认为,“作家正是从人物语言的层面,准确、立体、生动地把握了青年毛泽东伟大人格魅力的多层面内容,并营造出了一种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简洁明快、张弛有度的审美享受。”
2008年,该长篇获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2015年,北京华文书局又将该作再版。
第二部长篇《红色第一家》,从初稿到出版,历经8年。出版后,被选为优秀图书报送中宣部。
让我欣慰的是,近十年来,韶山又是人山人海了。要是逢年过节,遇上毛泽东的诞辰日、逝世日,韶山更是人流如织。经过时间的洗礼,人民更加认识到毛泽东的伟大,更加崇敬和怀念毛泽东,自发地聚集用各种形式纪念毛泽东。
我的第一部长篇《毛泽东在1925》的发表,是因为有《中国作家》杂志社伯乐一样的主编和编辑老师们。我一直从心里感激他们。作品发表后不久,我因出差去北京,见到了编辑部的老师。我给何建明先生打电话,希望见到他。他正在一个地方写东西。但我还是想见他。我说我去找他。他说,不要找,这个地方偏僻,不好找,你找不到。过了两年,他升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有一次,我在北京开会,他突然出现在会场。会场上的人都上前和他打招呼,握手,或找他签名,照像。我好不容易挤上前,喊了他一声。他抬头一看,知道是我,道:“哦,您也来了。”然后又忙于给递上他新出版书的人签名。会议结束,他便开车匆匆离开了会场。我知道,他的时间很宝贵,他除了日常工作,还有很多的写作计划,
后来,我在参加中国作协“走进红色岁月”的采风活动中见到他。见到他,又不知说什么。我想对他说的话很多,又担心他忙,尽量不打扰他的思路。有一次,活动中自然与他走到一起,他问了我最近的创作计划,说,毛泽东的题材有很多人在写,他也曾经准备写。这个题材,值得花功夫去写,但要写好,不容易。他鼓励我继续努力。
“以文学的形式叙述毛泽东,是我们中国作家的职责。”因为何建明先生的这句话,我写出了第二部毛泽东题材的长篇《红色第一家》。第二部长篇是第一部长篇故事的发展和延伸,被例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从初稿修改到出版,历经八年。曾被《湖南文学》和《中华文学选刊》选发部分章节,201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湖南日报》和《创作与评论》等报刊发表专家文章认为,“杨华方再来写毛泽东'一家’……不但经受了挑战和考验,而且进行了新的成功探索,有新的发展与超越。”“作品不只有幽默,更有沉痛与悲壮。”“不但领略了牺牲与奉献的悲壮,而且感到了心灵与情感的震撼。”该作并被选为优秀图书报送中宣部。
记得二十多岁时,我给《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寄去一篇散文,寄出前,也是反复修改,终被《人民日报》选发。那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散文。通过第一部长篇的发表,我更深刻体会到,如果作品是马,优秀的编辑便是伯乐。没有伯乐的发现,千里马也就成不了千里马。从另一个方面,我们要理解,伯乐是选千里马,想让编辑发表我们的作品,就要让“伯乐”感受到我们作品中的“马力”。
谢谢我们文学路上遇到的优秀的“伯乐”。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作者文库之
《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
由本刊策划的《关于加入中国作协那点事》7月14日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阅读过万,在读者引起强烈反响。
应众多读者要求,杂志社决定以《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为题征稿,将写作者撰写的关于加入各级作协的经历。先在河南文学杂志纸媒和公众平台陆续刊登,最后结集出版。欢迎各位作家朋友直抒胸臆,不吝赐稿!愿《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一书中能够有您的大作出现!
征文要求:来稿3000字以内。
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投稿时请注明“加入作协那点亊儿”征稿字样,并附200字以内个人简介及彩色高像素生活照。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作者简介
杨华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任湘钢报社社长、湘潭日报副刊部主任、湘潭市作家协会主席等。发表出版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第一家》等文学作品11部,其中被选拍的电视连续剧4部100余集,长篇《毛泽东在1925》获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另有文学作品获人民文学佳作奖、中国广播电视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奖等。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