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辉| 诗和不远的远方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自从高晓松把这句话谱上曲子,就开始传唱于大江南北。不知不觉间,大家都中了“诗和远方”的毒,这四个字忽闪着理想主义的翅膀,时常在眼前飞来飞去,映衬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琐碎和平庸。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也认为:诗,一定是在远方的,眼前不容易找到,眼前都是苟且。所以,我想去远方,从省外到国外,从亚洲到欧洲,再到美洲。

直到我遇上了那个周末。

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场新冠疫情打乱了世界的节奏,各国、各地动不动就封锁、限航。从2020年到2021年,“远方”不容易去了,大家老老实实地待在原地,守着眼前的一粥一饭,一地鸡毛。静下心来读书写字,做饭洗衣。时间长了,发觉日子并没有想像中的翻天覆地。

两个月前,我们十个人合写的一本散文集《心归何处》出版了。上个周末,马老师说,朗协有个内部聚会,请我们一起参加。

去昌邑龙池,有个地方叫牛街,在那里喝牛杂汤,吃牛肉包子,去牛栏咖啡听朗协的老师们朗诵。

那天阳光很好,路边的花儿都开了,开得像我们的笑脸。

龙池当年是红色根据地,著名的“渤海走廊”就是以此为中心的。此地民风质朴彪悍,出过不少抗日名将。这几年,当地政府着力开发红色旅游景点的同时,也打造了几个古村,牛街所在的龙东古村即是其中之一。

这些都在其次。对于一群走过不少名山大川的中年“吃货”们来说,最具吸引力的当然是“牛肉包子”。我们走走停停,说说笑笑,拖拖拉拉。每当有人掉队了,马老师就在前面喊:“跟上啊,前面就是牛街了,马上就有牛肉包子了”!当他第三次这么喊的时候,我们发现——不对啊,哪有啊? 马老师似笑非笑:不喊牛肉包子你们不走啊……哈哈哈哈……

傍晚的时候,我们到了牛街。

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牛肉包子。这个时候,大家一阵忙碌(此处删去498字,请读者自己脑补)。

吃完包子,伸个懒腰。此刻,夜色渐渐笼罩了小村庄,灯光渐次亮起来了。牛街呈现出一种油画般的美丽。小骊喊:“快来咖啡馆啊,这里有水果啊!”  充分表达出了一个吃货对于美食的尊重和祟拜。

吃饭是正经事儿,朗诵也是正经事儿。一站到话筒前,朗协的老师们就如神仙附体一般,不由分说地把大家的心拉到了某种情境中。

夜色越来越重了,室内的灯光明亮而温柔。在安静的咖啡馆里,王淑静老师声音里的醇厚,刘金全老师声音的稳重,马骏骊声音的清沏,杨越涵声音的灵动,周易声音的激越,韩霞声音的温柔,晓萍声音里的沉醉……一点儿一点儿弥漫开来,消融了内心深处积郁已久的坚硬,如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浇湿了心里的每个角落。

贾路平老师朗诵老马的《刮莎》,读到母子情深处,落泪了。贾老师朗诵完之后,拥抱了马老师,他们都是父亲,也都是儿子,两个中年男人那一刻的真情流露,是因为心灵相通。王增金老师读魏辉的《老屋》,想到岁月如刀,想到那些岁月中逐渐老去的亲人们,哽咽了……

那晚,读的痴了,听的人也痴了。

那晚的夜色有一种独特的美,如水如风,水的清沏,风的温柔,在那条古街上 流淌着。我想:“这就是诗和远方的样子吧!” 那遥远的远方,那有诗的远方,飞机与高铁都难以抵达的远方,在我们的眼前若隐若现。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渡过大河,也有两只翅膀吧? 一个是“真诚”,一个是“善良”。

最后,感谢组织本次活动的两位核心人物:马永安先生、王远先生。还有孙琦先生和无问西东影业的小伙伴们的热情周到。

感谢无问西东影业的专业记录。下面是活动视频。

最后插播广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