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吗?别傻了,王阳明其实是另有所指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明代的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算是一个大事件。

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悟道,他的人生有了新的转机,中国的文化又多一个名叫心学的流派。

对心学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心学主要探讨的有三个内容,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也就是说,“心即理”是方法,“致良知”是根本,“知行合一”才是功夫与境界。

因此,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知行合一”才是王阳明心学的真正核心。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的话,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不过是知行一体,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也就是说,知和行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回事。

换句话说,知和行本就是一回事,这固然没有错,但是如果说你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认为自己可以撑握心学的精髓的话,那你就错了,因为对于知和行的探讨并不是心学的终点,也就是说,“知行合一”不过是心学的一个内容之一,也可以说是“知行合一”只是心学的一个阶段。

因此,心学的真正核心并不是“知行合一”,王阳明确实另有所指。

那么,王阳明的心学,要探讨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呢?

其实心学要探讨的并不是知和行的本身,而知和行之间的这种必然的关系,也就是说,心学的真正核心,是探讨知与行的这种必然性,而揭示这一道理,才是心学最伟大的地方。

因为这种必然性的存在,让知和行成为人们努力去证悟的一个东西,如果明白这一点的话,那么,你就能明白人生之中所有的行为,仿佛都被某种东西限定了一样,而揭示这个东西的本来面目才是心学的精华所在。

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这个东西勉强可以称之为底牌。

如果你认可底牌这个比喻,那么,生而为人的你也就会自然的迫切的想知道究竟自己的底牌是什么,也就是说,佛陀或哲学家,他们想知道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底牌,而对于人个而言,我们更想知道的是,自己选择的底牌,即为什么是这样的选择而不是那样选择。

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够认识自己的底牌,那么,才可以说,你已经完全的认识自己。如果你认识了他人的底牌,那么,你就是可以判断他下一步的行动以及他此刻的想法,那么,对于你来说,你就可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我们的人生或者事业之所以会失败,归根结底是不清楚自己或他人的底牌造成的,也就是说,正是在不知底牌的情况下,这个世界才会呈现出偶然性,丰富性,因为大家都要通过不断的出牌,才能知道事实的结果,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出牌,自己的这张底牌才能逐渐清晰,最终才会显于自身。

这就是知与行之间的必然性。

而所谓的底牌,取决于认知,即知,也就是说,人们的下一步行为其实是源于这个“知”,如你想下一步做什么,其实是取决于你的“知”,是你的“知”来决定你下一步做什么,即行,古语有云:莫要看其言,且看其行。说的就是可以通过一个的“行”,来推导他所谓的“知”。

因为“知”与“行”的这种必然性就是他的底牌,撑握了这个底牌,那你就是开悟了,就是圣人。

王阳明本人就是通过揭示这一底牌的真理而成为圣人的,因此,心学的真正核心并不是“知行合一”,而是知与行之间的这种必然性。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金刚经》《王阳明全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