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色情海报!这家卖片公司自己搞设计,出道37年,征服无数少男少女

电影海报,尤其是商业电影海报,简直是设计重灾区。
明星“大头贴”、低俗色情噱头。
学会这2种方法,就等于掌握了财富密码。
另一边,观众也看腻了这种套路。
饶是如此,像黄海这种有话语权的大师,偶尔也得来几张不太“真心”海报。
▲黄海设计的《美人鱼》、《中国合伙人》海报
越是如此,真心做设计的人反而显得越傻。
但傻得可爱、傻得珍贵,比如老家伙「CC」,一家电影DVD发行公司。
全名The Criterion Collection,中文译为「标准收藏」。
标准+收藏,连文青聚集地豆瓣、专业影评网站烂番茄,都不曾有如此大的口气。
只有CC,完全名副其实。创业37年,没有收录一部烂片,设计一张失水准的海报。
再没有能比导演更懂电影的,除了CC。
眼光毒辣,仅凭一张海报就能凝括整部电影的精华。
最出名的《末代皇帝》海报,一帧截取电影的画面,经过CC的加工,已然揭示:
小皇帝的前途未卜,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
由于设计得过于出色,这家卖碟的商业公司,反倒成为整个行业的艺术先锋。
拥有不亚于戛纳、奥斯卡…等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
01
不搞市场,搞艺术
80年代,美国掀起电影录像带出租狂潮,整个市场就是淘金库。
1984年,乘着这股春风,CC诞生。
到90年代,CC发行的Laser光碟是绝对的抢手货,几乎霸占了整个市场。
截止今日,CC已经创办了37年,甄选、修复、重新剪辑与发行了近2000部电影。
但它仍然是家小私企,即使在巅峰时期,员工也不过是200名左右。
▲2004年,CC全体员工为杂志拍摄的合影
另类的是,这家公司有钱不赚。
成立之初,CC就给自己定下规矩:只出版“影史经典与当代重要电影”。
热门的商业片、冷门的艺术片,只有足够出彩,才能获得CC的青睐。
▲CC每部电影片头都会出现Logo的动态版本
这种独特的坚持,恰恰证明CC绝佳的品味。
对一些导演来说,影片能被CC收录发行,是比获得小金人更为珍贵的荣耀。
对电影人和影迷来说,CC发行的影片是电影专业的必修之作。
▲CC发行的王家卫套装
最杰出的电影就得配上最高质量的制作。
动起真格来,CC就是舍了本地烧钱,光电影格式的质量就比市场主流好上数倍。
▲奉俊昊《寄生虫》
顶级制作设备+影视行业专家,大公司都吃不消的要求,却是CC一直奉行的标准。
以强强的组合保证最终的成品拥有最质朴、最真实的画面和声音。
▲侯孝贤电影《海上花》
如果说市场上都是些求快取巧的快消品,那么CC绝对是其中的爱马仕。
每个影碟都会标上编号限量发行,售完即是绝版,绝不再发行。
▲CC发行的特吕弗导演套装
通常CC版影碟需要耗时2~3年,和影片导演、摄影师共同完成。
更关键的,是每一部影片都不会删减、改动,连画面比例也保持最原始的。
做到100%地还原导演原始的创作意图,畅享纯正的原汁原味。
▲CC发行合集《王家卫世界》预告片
作为一名资深影迷,能拥有一套CC的影碟绝对是梦寐以求的愿望。
难得一见的花絮、导演与编剧的解说音轨、影片删节片段、文献手迹…
▲电影《迷离劫》海报&主演张曼玉幕后花絮
和其它影碟的“网红快餐”相比,CC版影碟无疑是豪华的“满汉全席”。
每一道都是硬菜,色香味俱全,叫人流连忘返。
▲电影《一一》中主角杨洋拍摄的人物后背照片被用于CC修复版影碟菜单
▲电影《一一》最终版海报
在CC的办公室里,有一个被奉为“藏经阁”的地方:
电影储藏室,全是CC制作的影史佳作。
▲王家卫,奉俊昊,坂本龙一,路易·加瑞尔
没有人能抵挡住它的诱惑,每一个影迷都为之疯狂。
纵使是声名赫赫的导演、演员,来到这儿,也像个小孩一样激动万分。
▲演员蒂姆罗宾斯(《肖申克的救赎》男主),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02
艺术化的海报
DVD时代,一张海报决定着一套影碟的销量。
讨巧的海报,哪怕是仅存几秒钟的“大尺度”镜头,也能成为主打卖点。
与市场相对的,是CC抛弃商业化,追求艺术化的设计宗旨。
▲是枝裕和电影《下一站,天国》
CC对艺术的追求可谓到了疯狂的地步。
每次收录电影,CC都会重新设计海报,把原版俗气的海报全部替换成“艺术品”。
▲柏林苍穹下:CC重制版(上图),原版(下图)
被誉为日本电影圣经的《罗生门》,就是被原海报糟蹋惨的例子。
明星主演、刺激的强奸情节、夸张的文字描述…构成了整个海报的卖点。
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设计,让观众误以为这是部低俗片。
而CC重置版,首先以油画风格确定海报“高雅”的基调。
其次以明暗交织的混沌笔墨,表现故事发展的背景混乱。
而占据整个画幅主体的人物,则以分裂的面貌暗示角色在善恶之间的转变。
▲分裂的人物,一面是地痞流氓,一面是流浪武士
坦白讲,CC的海报对普通观众是不厚道的。
其设计理念大多来源意象,是对电影视觉的精炼和提纯,凝聚了整个电影的灵魂。
▲“爱在三部曲”电影系列
你没看过电影,不一定感受不到其中的奥妙和心思。但对影迷而言,每一处细节都想大声称赞:“绝绝子!”
▲CC电影海报制作过程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海报,CC选用的是导演杨德昌亲手拍摄的照片。
没有故事场景、角色人物,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得懂。
▲CC重制版(上图),原版(下图)
但你如果看过电影后,再来细看就会惊呼:
沾血的校服、军绿色书包、日本短刀和猫王唱片…每一件都是推动剧情的关键线索。
再没有什么元素比它们更能衬托这部青春物语的残酷和压抑。
▲电影里的校服、日本短刀、猫王唱片、军绿色书包
即便电影里随便截取一帧画面,经过CC的加工,欲语还休的故事氛围和唯美的意境都被拿捏得死死的。
▲电影《花样年华》、《周末时光》、《春光乍泄》
CC风格多变,虽取材于电影本身,但绝不会被电影框死。它总能找到最合适的风格和元素,给人留下深深的烙印。
▲电影《蓝丝绒》、《步履不停》、《罗拉》
在艺术设计上,这家卖碟的商业公司花尽了心思。
一张海报制作周期为2~3个月,需要大量挖掘电影的相关资料,不容出现疏漏。
搞不定的时候,就花费大钱请来“外援”,与内部设计师共同完成海报。
▲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是CC请来外部艺术家共同完成的
假如时间倒回,CC成立之初,抛弃所谓的艺术坚持,一定能赚更多钱。
但仔细一想,同时期的录像带公司,在流媒体的冲击下早已经没了近半。
相反这家坚持设计的公司,却坚持到了现在,成为电影界的文化标杆。
▲导演韦斯安德森作品封面设计过程
反观当下,假洋牌、设计抄袭、病毒营销…越来越多的人只想走捷径,赚快钱。
赚钱没错,但为了赚钱不设下限,是否值得?
资料来源: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Criterion Design
APPSO 《不用比了,这就是世界 TOP1 的电影海报设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