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代的超高层建筑 | 塔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人类一直有挑战天空的浪漫,在圣经故事当中,曾经齐心协力,建造一座可以直达天堂的巴别塔。上帝对人类的创造力感到恐怖,于是搅乱人类的语言使其相互之间不能沟通,通天塔的计划因此失败。
古代世界各个文明,都有着对于天空的渴望,在我国付诸实践的便是古塔建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辽阔的土地上古塔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境内最少遗存着古塔3000多座,仅山西一省便有超过600座塔。
“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意象之一。在人们的认知中:有镇压白娘子的雷峰塔、有总喜欢拖着个塔的天王李靖、有科举高中后“雁塔题名”的春风得意、也有“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暗语。但你知道吗?塔最早可是“求仙”和“永生”的象征。
窣堵波与重楼
塔的由来
我国有一种传统的建筑物名曰“重楼”,汉代神仙方术思想盛行,认为仙人居住于九天之上,从而得出“仙人好楼居”的观点。汉代人将传统楼阁重重加盖,使它足够高吸引仙人的居住,以此来获得仙人的垂怜,得以长生。李白曾有诗:
天生白玉京,五重十二楼。
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汉代墓葬中的重楼明器
历史记载中,汉武帝曾经修建的甘泉通天台和建章宫神明台,便应该是重楼建筑。建筑高达百丈,并且在顶部铸有金铜仙人托盘以承接仙露。
汉代重楼建筑的出现,表明了我国人民很早便已经具有建造高层建筑的能力和经验。其实只要能力足够,每个民族都不会放弃对于天空的探索。
▲重楼建筑意向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窣(su)堵波”的概念来源于印度,最早是释迦摩尼的葬身之所,是埋藏佛祖舍利的地方。窣堵波建筑整体呈“覆钵状”,虽然在形态和作用上类似于坟墓,但在精神上它却是佛陀涅槃重生、往登极乐的象征。
▲印度桑奇大塔,覆钵状窣堵波建筑
除了最早覆钵状的窣堵波之外,后来窣堵波逐渐呈高耸的塔状,不仅供奉佛祖舍利子,也是高僧圆寂后的葬身场所,成为佛教徒的圣地。
▲塔状窣堵波
传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曾修建四万八千塔,用来安置释迦摩尼涅槃后舍利子。窣堵波在梵语称塔婆、浮屠、西汉传入中国后简化称之为“塔”。
▲山西运城泛舟禅师塔
“老僧已死成新塔,破壁无由见旧题”,窣堵波是僧人精神永生、修行圆满的象征,塔在印度寺庙和中国寺庙中分布广泛,可以说“有寺便有塔”。
▲塔林,高僧埋葬地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塔的概念和建筑形式也随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我国古人将本土的重楼样式与窣堵波的概念相结合,将重楼的营造和构建技术运用到中国化窣堵波的建造之中,便产生了我们常见的古塔状态。
▲西夏王陵,夯土塔
中国化的窣堵波(古塔)体型更加庞大,不再是单一具有象征意味的构筑物,而成为可望、可登临、可居、可登临的通天建筑。
▲应县木塔
塔的名称和概念虽然源自于印度的窣堵波,但传入中国之后却用本土化的重楼建造方式使其焕然一新,塔更像是重楼建筑在佛教特殊语境下,对自身形式的一种探讨与革新。
可以说,塔是在佛教强大的宗教信念和力量的推动下,对重楼建筑加以升华,促使着中国工匠不断得去探索和挑战自身的极限。
▲玄奘法师雕像与西安大雁塔
塔的结构组成
粗略来看塔的结构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本身便是是安放佛祖舍利子的场所,但中国人具有入土为安的传统墓葬习俗,认为只是把舍利子放于塔中,显然是对佛祖不够尊敬的。
便单独在塔的地下挖掘建造地宫,用来安放佛器、宝物和舍利子,地宫是中国丧葬文化与塔式建筑结合的表现。
▲古塔结构组成图(来源《山西古塔大观》)
地宫一般由砖石砌筑而成,平面呈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根据塔的体量以及规格等级,地宫的尺度也有大有小。
小的地宫几尺见方,大的地宫分为前室、后室、耳室,空间大、结构复杂宛若规模庞大的地下陵寝一般。
▲法门寺地宫
在部分地区,佛塔的地宫又被称为“海眼”。这是由于深藏地下地宫容易遭受到地下水的倒灌,地宫里面的水抽之不尽很是神奇。
不明真相的百姓认为这是大海的泉眼,也有认为是宝塔下面震有河妖,所以才有了那句我们熟悉的切口“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基座是古塔长久稳定的基础,也是万丈高塔平地起的关键。从建筑结构上来说,基座承上启下,使塔体保证了坚固和稳定,从建筑艺术来说,厚重的基座增加了塔的整体美感,使古塔更加庄重、大方和富有变化。
基座是建筑的重心,对于塔这种高层建筑来说,如果基层的处理没有很均匀或者处理得深度不够,在古塔在日久天长加之自身庞大的重力作用下便会有倾斜倒塌的风险。
佛塔的基座称之为“须弥座”,在印度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不仅日月环绕此山间,佛、菩萨等诸天也居住在此。
须弥座在样式上主要有宋式、清式两种版本。宋式须弥座略微复杂有一十三层,清式须弥座相对简单有七层。
▲宋式须弥座(来源《山西古塔大观》)
▲清式须弥座(来源《山西古塔大观》)
塔身是区分各类不同样式塔的重点,粗略来说楼阁式和密檐式是我国古塔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楼阁式塔身是由一层一层的楼阁搭叠而成,密檐式塔身的外观则更像密密麻麻的屋檐。(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下文会详细展开)
塔刹是指安置在塔身之上的顶子,有圆形,也有尖形,有的用砖石砌筑也有用金属制成,形式多种多样。
刹这个字是梵语的音译,本意指田土,用在塔中代表国土和佛国,是信仰的中心,安在塔顶表示崇高和尊敬。通常也被认为是缩小比例的窣堵波。
塔刹由下到上有刹座、刹身、相轮、宝盖组成。这些名称都不难理解,其中刹身的圆环被称作是相轮,“相”是“人仰视之”的意思,相轮的作用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标志,以达到敬佛礼佛的作用,一般等级越高相轮的数目便越多。
塔刹作为塔最崇高的部分,从结构上来说它收结了顶盖,下雨时保护了塔身,纤细的身体更减少了风阻。从视觉艺术方面来说,它高插云天,玲珑而又挺拔的气势冠盖顶峰,有力突出了宝塔的雄伟气魄和宗教神圣性。
▲日本靖国宝塔
楼阁式塔与密檐式塔
从木塔到石塔的转变
汉式塔大多由楼阁式与变体密檐式两种样式构成,楼阁式塔是汉式塔的早期样式,由层层分割的楼阁和缩小比例的窣堵波构成。我国古塔的大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社会动荡反而佛教盛行,佛寺众多。
木制楼阁式塔是我国古塔的早期样式,也是此时佛塔的主要样式,楼阁式佛塔采用传统房屋建造的梁柱体系,木构之间以榫卯连接,不同方向的梁柱之间以桁(heng,梁上横木)条加以稳固,井干相交,相互咬合与分力,形成核心筒结构。
▲我国传统房屋中的梁柱体系
▲应县木塔剖面(来源 国家地理中文网)
▲应县木塔
但木塔受自身材料的限制,也存在着不耐火灾吞噬和易遭虫蛀腐烂等威胁。因体量庞大需要的木材更是天文数字,加之结构复杂木构楼阁式塔的建造非常劳民伤财,给当地百姓造成沉重负担。
木构楼阁式塔的建造,一直沿袭到唐代。由于木料耐久性差,加之天灾人祸,唐以前的木塔一座也没有保留下来。隋唐以后建材转向难燃、耐久的砖石。
▲大雁塔
最早的砖石塔并没有自成体系,而是按照楼阁式塔的样式来建造,塔身之上也仿照木塔的斗拱、飞檐等样式用砖石砌筑保留传统木构塔的韵味。
▲苏州虎丘塔五代时开始建造,北宋年间正式完工
密檐式塔则是这砖石塔真正成熟的标志。
密檐式塔是由楼阁式塔发展而来,密檐式塔的特征:底层大,且是全塔的重心所在,二层以上迅速缩矮,各层塔檐紧密儽叠。
▲济南灵岩寺辟支塔
结构上多为砖石砌筑而成,塔内空间狭小不像木构楼阁式塔一样可以登临,有的干脆便是实心塔。外观上比例协调有致,形如纺锤,极具艺术感染力。
▲辽代天宁寺塔
密檐式塔早期多为四面方形结构这是受楼阁式塔影响的原因,后期成熟后多表现为六边形、八边形,这是由于在进行砖石砌筑时,六边形和八边形会使砖石之间的咬合更加紧密,承重受力也更加均匀。
西安小雁塔建于唐代中期,为平面呈方形的15层密檐式砖塔。是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其造型简洁曲线优美,以后历代密檐式塔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塔的外形逐层缩小,5层以下收分不大,自6层以上极具收杀,塔身塔身整体呈现出圆润柔和的抛物线轮廓,塔身内部虽然中空,并设有木构楼层和木梯,但空间狭小不便向外瞭望。
▲西安小雁塔
小雁塔还有过一次传奇经历,明代成化年间长安地震,塔体从上到下裂开一条尺把宽的口子,塔并未因此而倒塌。34年以后长安再次地震,这条裂缝竟然又复合如初。时人被这一奇特现象所迷惑,编造出种种美丽传说。
▲西安小雁塔剖面图
其实这是由于小雁塔的砖砌技术和砖的质量都很高,第一次虽然被地震震裂但两片塔身并未偏出重心从而松散崩塌,第二次地震时将原来虚撑在裂缝中而未能掉下的砖体震落,两半塔体借向内的力量而重新合了起来,见证了我国古代砖石结构的密檐式古塔高超的施工和建造技术。
▲中间为大理千寻塔,16层唐代密檐式塔
除木构塔与砖石塔之外,还有不多见的金属塔和琉璃塔,在古代铜、铁等金属是非常贵重的材料,用于铸造高大的建筑物十分少见。
▲安徽九华山万佛塔,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塔
但由于佛塔的庄严、神圣性,用金属制造的整座佛塔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武则天时期在东都洛阳曾总铜铁铸有八角形高达105尺的“天枢”佛塔。
▲广西桂林日月双塔,其中日塔为铜塔、月塔为琉璃塔
琉璃塔则是用琉璃瓦、琉璃面砖在砖石塔上通体作为装饰,在佛教的本生故事中佛陀的前世舍身饲虎之后便是葬于八宝琉璃塔之中。
我国用自己的琉璃瓦、面砖装饰而成的佛塔一定程度上也与佛陀的八宝琉璃塔发生着关系。当然因琉璃塔和金属塔造价高昂,两者在我们古塔的建造中并不多见。
▲开封铁塔,因铺满铁褐色的琉璃瓦而被称为“铁塔”
总得来说木塔的扛震性能更好,建造成本更高而砖石塔建造成本更低,同时砖石的坚固性和耐久性使佛塔可以长时间存在,更解决了木塔不易保存和劳民伤财的难题。
当然木构塔和砖石塔两者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杭州六和塔便是采用塔身砖造,外围采用木构,外形和楼阁式木塔没有多大分别。在节约了成本的同时有提高了塔本身的工程质量。
佛塔、灯塔与文峰塔
佛塔的世俗化
崇佛礼佛,虔诚信仰
早期佛教非常讲究对圣物的崇拜,作为佛陀化身的塔地位更是至关重要,往往是有寺必有塔,先有塔而后有寺。在早期的寺庙建筑群中佛塔便处于最中心的位置,是整个寺庙的核心。
▲永宁寺塔复原图(王贵祥先生研究)
但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慢慢本土化,中国化的发展,佛教的信仰方式开始慢慢摆脱实物崇拜,而是转向参禅与顿悟,特别是禅宗讲究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佛塔在寺庙中的位置也逐渐边缘化,转向寺庙位置的一角,塔除了在宗教上的意义之外,也不断进行着世俗化转变。
登高眺远,愉悦身心
“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记犹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遇,携手同登栖灵寺九级佛塔后留下的优美诗篇。
唐代高中进士之后也习惯到大雁塔登高望远舒展胸怀,然后在塔下提名留念是一场风雅活动。
刺探军情,料敌先机
名声斐然的应县木塔又名释迦塔,传说便是辽军为侦察神出鬼没的杨家将而修建。宋军同样在河北定县建有高塔,并直接命名为料敌塔,料敌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古塔,高达84米,相当于20多层的高楼,方圆百里内的风吹草动都可尽收眼底。明代长城九边重镇的陕西榆林凌霄塔,宁夏银川的西寺塔等都起到了相关的军事作用。
▲定州料敌塔
补全风水,装点山河
风水塔在宋代便有修建,到明清之时大为盛行。在建筑风格上,它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塔,有的用来镇邪驱灾,有的被用来招运呈祥。在某些地形平台缺乏山川丘陵的地方,建塔可以用来补全风水,装点当地山河的同时也美化了自然景观。
▲雷峰塔,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
文昌塔也可以被看做是风水塔的一种,文昌塔也名文峰塔,建造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当地文运昌盛、百姓知书达理、举子考场得意。为了风水和文运而建造的塔,虽不是我国古塔的主流,但它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向善、向美的文化传统,却是不容忽视的。
引航导渡,夜泊灯塔
我国古代文献上有“海船夜泊者,以塔顶为指南”也有“点燃八百灯笼火,指引千帆夜竞航”的诗句。夜晚航船,江河转折水流湍急,如果没有高塔来标示位置提前预判,便会走错航道南辕北辙、逆水行舟下造成巨大损失。杭州六和塔便是建造于钱塘江的入海转折出,以便提醒船家提前改变航路。
▲钱塘江畔的六和塔
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大多讲究贴合自然、靠近大地,与万物一起和谐共生,追求曲线上的美感。但古塔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平稳,使建筑具有了向上的浪漫。塔虽起源于国外,但发展于中国,通过本土元素的注入,流露出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精神的追求。
参考资料: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作者:戴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