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21)

第二十一讲  讲于2013年3月2日

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病例,看人家一出手就是一个高手,我们可以借鉴到人家的真东西、好东西。他还不是见面诊断的,而是在网上诊断的。病人是一个老太太,背疼、左胳膊疼,疼得她想死的心都有,晚上也睡不着觉。医院也没有别的办法,止疼药也止不住。她就在网上找了一个大夫,说了一下症状。咱们分析一下这个方子,小青龙汤里面有麻黄、桂枝、白芍、炙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和半夏。大夫问清她是左胳膊疼,就说把小青龙汤去掉五味子和白芍。

咱们学过升降的理论,这个方子主要是麻黄汤,按照辅行诀说这是宣发左升的方子。可以通阳气,加上细辛和干姜这些行阳的热药。走肺的白芍和五味子是光管右边收降的药,所以要去掉。麻黄汤又叫还魂汤,有一些危急重症人已经不出气了,昏迷后灌下这个汤,病人就活过来了。这个方子可以使肝气行于左,一般的大夫不敢这么干,他是把这个方子研究透了。炙甘草和干姜是温中的,左升又照顾到中气。半夏是走胃的药,降胃气效果比较好

她胳膊疼肯定是寒邪、淤血凝聚到那里了,张仲景的方子桂枝是三两,一两按十克,所有的药统统三十克。他说吃一副就够了,病人到药店不给抓,就分成十分抓回来了。又合到一起熬药,喝完第二天就好了。这个高手不但敢用药,而且没有望闻问切,光问诊还只有一副药就解决问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厉害,现代科技能上天入地,但是对人体的研究越来越摸不着边,已经误入歧途了。他不管老太太身上的其他疾病,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的矛盾自然就过去了。

按辅行诀说酸是入肺的、辛入肝、苦入肾、咸入心,黄帝内经说是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苦入肾,甘入脾是一样的。伤寒论是按辅行诀来的,都是来源于汤液经法,这和黄帝内经是不一样的。按照黄元御的理论来说,辅行诀说的是对的。因为必须用辛味的药才能使肝木左升起来,必须用酸收才能使肺经敛降下来。其实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一个是补它能够看到的阴的物质方面的体,一个是补它的功能方面的用。如果肝血虚了,肝的物质不够了,可以用酸味的药去补。

所以伤寒论说酸味的药是泻肝的,它的物质不足了功能就会上亢,要想相对平衡就得把它泻下来,用酸味补肺金可以使金克木泻肝。苦能坚肾,四逆汤里面的干姜、炮附子是辛味的,甘草是甘甜味的,辛甘化苦,这两种味道的药放在一起熬就起了化学反应了。所以四逆汤就能补肾,这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合后马上作用就变了。咱们研究中医伤寒论等理论越往前水平越高,汉唐以后就走偏了,违背了以前的思路了。咱们说的辅行诀在文革中被烧掉,张大昌凭记忆把原书默写出来了,以前的大夫都看不到这本书,就不知道古人设计方子的想法。

后世医家都是按药物的功能去推理,因为张仲景写方子就没有说出原理来,后人有把他神化的、有歪曲的。咱们有幸生在这个年代,能看到辅行诀就能明白张仲景的思路。汉唐以后各家学说纷纷就出来了,越往后发展中医越走向了没落,现在人们都不知道学什么好了。各家学说的书太多了,每一本书都是那么厚,没有老师带就没法学中医。这和现代科学不一样,越发展越先进,老是否定以前的东西。咱们中医老是肯定以前的东西,所以倪海夏的中医研究所叫汉唐研究所,他只相信汉唐以前的理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能超过张仲景和汤液经法的理论的。

古人能认识经络,现代这么高的科技还是找不到经络,所以咱们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很多事情仍然是个谜。咱们研究伤寒论可以从药物功效上理解它,还要从黄元御的升降理论去理解他,黄元御就是在破解伤寒论。所以咱们一定要把黄元御的理论学好,还得通过气味化和研究一下辅行诀和汤液经法,看看古人的思路,才能寻根问源。张仲景用药的量、总和的药量、一共几味药、气味的化合都符合了河洛之数等术数学里面的规律,三两的三这个数,属震卦和肝木。设计这些方子时是非常用心的,拿出来都能达到最佳的效量。量动了就没有那样的效果了,它的量符合了宇宙天地的大数的。

用现在科技是研究不出来的,伤寒论不但有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不断试验出来的不朽著作。病的传化、辩证和坏证,误补、误下等都有补救措施,都是从实践中来一用就灵的,这应该是全人类治病救人的不可多得的法宝。

八纲辨证中虚实的原则在《黄帝内经》之《通评虚实篇》,给虚实下的定义是,精气夺为虚、邪气盛为实,病人的气血很弱就是虚。在《经脉篇》里的定义为有则为实、无则为虚,能摸到但是拒按就是有肿瘤、燥屎等实质的东西,摸着哪儿都没事就是虚。太阳中风就是表虚,自汗出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守住汗,如果肾虚就用四逆汤补肾就收住汗了。太阳伤寒是表实,恶寒发热无汗,就是表被寒气闭塞住了。中医治病不用太多的药味,五六十味药的方子就不能要。

中医治病有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四逆汤这样的三味药的方子都是治急症的,三物小白散有巴豆、川贝和桔梗可以将胸内寒痰很快泻下去,不治就憋死了。大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药味少起大作用的,里面还有药味的化合。就好像人们几句话把事情说清了,长篇大论了半天不知道说什么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正的规律就那么几句话。

虚实还可以和寒热联系在一起,虚寒就是四肢发冷冰凉特别弱的症状,虚热的人发烧是假象,用热药就退烧了。比如少阴热化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一下去就解决了。脉洪大、大渴、烦躁的实热是白虎汤证,这时再用热药就好似火上浇油。实寒就是三物泻白散证治胸腔寒凝、大黄附子细辛汤治腹腔实寒,大便不通是因为寒造成的。肠道不蠕动了,大便都堆到这里了,就用温下的办法去掉。它不是火造成的,火造成的用四逆汤,能分清寒热虚实方子也就出来了。

必须把八纲辨证搞透,就能定性用什么药,才能决定用热药、凉药、阴药、阳药。往往理论上很明白,一到临床上情况就特别复杂。你看这是虚证,他有可能是因虚致实,就是因为虚弱推不动造成的实症。我去年看好的一个老太太,当时她咳嗽喘、气管炎,输液消炎好不了。我一问出汗就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五副药下去就好了。

老太太八十多岁了腿摔伤了不能动,到冬天吃不下去饭,按肚子哪里都难受。晚上又没法睡觉,从下午到晚上专门有个人给她揉肚子,别的大夫用了很多攻下的泻药都不行。脉有点弦、舌苔黄,这是少阳证,我就用大、小柴胡汤效果还不太明显。我按她肚子里面有东西,又合上半夏泻心汤和小陷胸汤,因为她心下拒按。效果也不太理想,这就属于疑难杂症了,各种药都无效。我想肯定有淤血,就用大黄蛰中丸吃了一周就能吃饭了,一个月后老太太就胖了,一顿饭吃一碗半。这个病只要你治对了就像开灯一样,一按就亮了,这就是由虚致实。

你一看是虚证就不敢补泻,那就不对了。大黄蛰中丸是一个缓攻的方子,里面有大黄和很多活血药,把淤血攻开自然就能吃饭也不弱了。按着不舒服就不愿意让按,这就是有实了,这些疑难杂症往往和淤血有关系。大黄蛰中丸主治五劳七伤,还有皮肤病、肌肤甲错,一块块的溃烂,这些都需要攻淤,往往就出奇的见效。有时有淤血但是化验不出来,看着是一个人体组织,可是血在那里流通不好了。

咱们看汤液经法里面就有全息的概念,麻黄汤就是宣发之方曰青龙,白虎汤就是重收之方,大朱雀汤是清滋之方,玄武汤属于温肾、利尿之方。这完全符合黄元御后来提出的五行升降理论,几千年就在应用了,只是没有说出来原理而已。所以黄元御的理论是正确的,不管他早晚,正确的咱就要采取。

治病的时候你还要根据时间,五脏气化夏天是外热内寒,上面天是热的,地底下是寒的。辅行诀里面的大朱鸟汤里面有黄连、黄芩、白芍、阿胶、党参、鸡子黄、干姜,张仲景把干姜和党参去掉了,成了入心的黄连阿胶汤,能治少阴热化证。用党参和干姜可以照顾到中气,党参是补脾的,干姜是温脾的。因为黄连、黄芩、白芍都是凉药,大朱鸟汤对应了火、夏天,就是心火脾寒,这和时令有关系。黄连和黄芩平心火,阿胶和白芍可以右降生阴,这个方子设计的非常好。张仲景的方子都在照顾脾胃,去掉右降的只是左升更有力量,只要对症可以去掉没有用的那一套。

可以在原方上加减,一般人不会减,能减就是好大夫。不知道原理就不会减,一般都是原方遇到什么症状再加什么药,这就是功力大小不一样。你先把病克的那一脏治住,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不至于跟着病跑,又是一招下去很多效果就出来了。我们诊断得有预见性,咱们中医时间和空间因素都在一块考虑。

视频连接:

//v.youku.com/v_show/id_XNTIzOTgxMjY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