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年款,是我国瓷器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收藏者多注重年款,以年款来研究瓷器的具体年代和辨别真伪,
如何在众多的瓷器中鉴别真假,需要熟悉各年代年款的特征,观察款识要注意书法、字体、字数、位置、款色、结构和内容等,明代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款识,俗称“年款”。篆书题写的自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宣德官窑瓷器上以青花、红彩在器心、器底位置题写的年款,
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釉显肥润,器底釉色泛青,框圈与字有朦胧感。单圈、双圈均有首尾笔锋搭界,青花笔触有色重线叠痕迹。“年款”字极少靠框圈书写,并且框圈也不倚器足为靠而画。更不见成化朝才有的那种常见环书于高足杯、碗足内沿的六字或四字年号款的体式。资料记载有一白釉暗花高足把碗,在器内腰部印阳文四篆字暗款,故釉显得肥润,在器底部因釉积厚实,釉中含铁量增大,釉色泛青。近年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仿宣德款自明代正德开始,字体不如宣德款遒劲,显得方正宽博。但“年”字的真款第四笔一小平右点,在正德瓷器上常书写成一小横。万历民窑青花仿款,笔画豪放跌宕,青花双圈紧靠圈足,线条无力松棉。“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造”青花楷书款多为明正德、天启、崇祯等朝寄托款及后代仿制。“德”字“心”部加一横的,基本可以断定为后代仿制。至于部分仿宣德款较为成功,是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处理,所以鉴定时如不注意其制作、造型、纹饰及釉色等项,即易鱼目混珠,被蒙骗过去。不象真器款识,字有大小的不同,倚斜之势的六字双行,常显高低错位之分。康熙楷书仿款,双圈青花粗细浓淡一致,首尾无明显的接笔痕迹。“明”字月部第二笔横、竖、勾转折处,具有宋体的外拓性;“制”字下“衣”竖提后直接写捺,或者“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连接一线;万历或者康熙有的仿款,楷书笔画不同真款横竖粗细大致相同,而显示出横细竖粗特征。康熙青花瓷器因施釉方法采用了吹釉工艺,釉面薄,青花发色浓艳明丽,不见了铁锈结晶斑。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不仅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写款特征作研究,还可以兼顾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的特征。不是显得字间结构软弱无力,就是体现不出宣德本朝的那种书法韵味。如果我们牢牢记住各个朝代款识最典型的书写青料(或彩料)的深浅、浮沉的呈色变化,和其习惯性写法以及款识的内容、排列格式、字体结构的演变规律,便可以结合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来考虑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处于朝代交接之际,存在着专人延续写款的情况了。虽然说眼下仿制的风气非常猖獗,制作一件宣德瓷器似乎也并不那么难。但是假的总归是假的,它们总免不了有“过”或“不及”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