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时,他就凭超人的记忆力,背下了整本新华字典,被誉为神童。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北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硕士,并留校工作。2001年至2005年,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考取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回到北大,成为博士生导师,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到处开讲座谈心得,给人指点教育迷津。按理说,这样珠联璧合的知识分子家庭,孩子不是天才级别的神童,也该是学霸级别的“别人家的孩子”。谁知道,丁教授谈起自己的女儿,和我们普通人无异,焦虑得直挠头,无奈得直叹气:“(女儿和我比)差太远了!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那完全可以接受,那必须接受。大概率她肯定上不了我这个学校。95%上不了。”
丁教授说,北大教授的孩子,很多都考不上北大,如果北大清华,都被自己的子弟霸占了,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没有机会逆袭了。父母登峰造极,孩子可能平淡无奇;父母普通寻常,孩子也可天资聪慧。但如果你据此认为,吐槽起自家女儿来,稳准狠的丁教授,是放任自流的佛系老爸,你就大错特错了——丁教授的女儿,上的是北大附小,北大教师的孩子,去北大附小,可以乘坐校车,也可以坐教师班车,还可以自驾车,或坐地铁。因为丁教授的女儿一开始正式入学,就被其他牛娃远远地甩在身后,为了让女儿跟上大部队的步伐,丁教授就想到了一个方法:丁教授一年四季,只要有空,就风雨无阻,坚持自己送女儿上学放学。每天一来一回共计一个小时的相处中,他在有说有笑的亲子互动里,从博导身份,变成慈祥老父,耐心+细心+费心地给孩子讲数学。“这样,路上,就我们俩,她什么都干不了,必须认真听。”北大教授吐槽自家女儿,吐槽归吐槽,认命归认命,苦恼归苦恼,但在看清事实,放平心态,接受现状后,人家还有知识,有方法,有定力,有思路。好父母,是对孩子无条件接纳后,创造一切可能创造的条件,带孩子一起向前。我家有普娃一枚,也在咨询中见了太多焦虑父母,我觉得丁教授的家教里,藏着为人父母的三重境界——初次当爹妈,谁还不是一边疲惫不堪,一边指点江山,一边兵荒马乱,一边抱负满满:
在心怀不切实际的期待里,多少父母,要么自负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化身,要么自卑地把孩子当成梦想的替代品。此乃为人父母的第一错觉,也是必须经历的第一重境界。
伴随孩子一天天长大,当原本期待的“神娃”,越来越多地展露出普娃的天性:贪玩,马虎,粗心,叛逆,不听话,写个作业抓耳挠腮,每次考试不上不下……老父老母在崩溃式陪读中,满面愁容,头发秃顶,衣带渐宽,形容槁枯。不后悔,只是想不通,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看起来各个方面都那么优秀那么美。
在历经“我家孩子将来肯定有大出息”的幻想破灭后,在接受“我家孩子原来就是普通人一个”的残酷现实后,老父老母们在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痛心疾首中,还是不愿放弃最后的希望:然后,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老父老母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搭桥铺路,陪孩子过关斩将,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头,走向更辽阔的山水。在放弃幻觉,粉碎执念,丢掉不切实际的奢望,真正踏踏实实的陪伴中,回归养育的初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娃已经在父母初心回归和深情守望中,悄然长大。虽然曾被父母嫌弃过,但孩子依然心底善良,热爱这人间烟火;虽然没有成龙成凤,但是浑身散发的温暖,足以让父母抵御所有寒冬。
这三重境界,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借助古人诗词,概括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重考验。心怀幻想,痛苦迷茫→孜孜以求,砥砺奋斗→苦尽甘来,柳暗花明。这三重境界,也是一些家长,必然要经历的三重心路历程。过度期待,希望破灭,不知何去何从→看清现状,选择认命,仍要不断前行→回归初心,觅得真爱,功到自然成。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