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民族精神的抗倭名刀——戚家刀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但隔海相望的日本却群雄割据,战事不断,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于是部分破产农民和一些不法商人便同流合污,到我国沿海走私抢劫,是为“倭寇”。

1556年,朝廷委派戚继光驻守浙江,负责抗倭军务。由于抗倭寇形势的需要,1559年,戚继光在浙江义乌创建戚家军,总兵力约4000多人。从成军到万历八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经历八十余战,始终未尝败绩,共歼灭倭寇15万余。令倭寇闻风丧胆,从此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后万历年间,作为明朝后期的一支国防主力,戚家军又随浙兵一起远征朝鲜,屡建奇功。

戚家军的辉煌已成历史,但戚家军为捍卫民族利益,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却永载史册,千古传颂。

戚家刀的由来

在明朝倭寇作乱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戚家刀一改往日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刀刃制作方式和形质,开始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的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刀刃锻造,戚继光提出“铁要多炼、刃用纯钢”的要求,用百炼钢做刀身,纯钢做刀刃,做到整体刚柔并济。这样的类型非常适合战场的格斗,为此戚继光、俞大猷专门编著此种刀的刀法。在现代收藏界这类刀被称作倭式腰刀或仿倭刀,也有人称这种刀是戚家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刀在现代武器中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抗倭战争中,毋庸置疑,戚家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了秉承戚家军抗倭这一段辉煌的历史,并使戚家刀这一中华民族的武器瑰宝发扬光大。由锻造技艺第六代传人、中国古兵器艺术博物馆馆长——刘文涛老师,参照博物馆馆藏及史料记载,历时半年之久设计、制作完工。

名称:阴刻宝相花戚家刀

总长:98cm

刃长:75cm

刃宽:3.1cm

刃厚:0.6cm

刀身材质采用文涛坊自炼钢沿用古法锻造,整体反复折叠锻打,内包芯铁。为提高刀身硬度,刃部采用敷土烧刃大波纹,制作工艺难度大,成功率极低。

由文涛坊顶级研磨师历时一百五十个工作小时,历经十七道工序,由整型、粗磨、细磨到精磨,精度研磨而成,刃部呈现三色,纹路清晰,色泽明亮,体现极高的研磨艺术与锻造水准。

刀身装具为白铜阴刻传统宝相花纹饰,打鱼籽地,宝相花走线流畅、雕刻生动。

刀鞘软木披麻挂灰,上黑色大漆后采用手工擦漆,更显厚重古朴。

手柄缠蓝色柄绳后卯花,是文涛坊不可多得的精良之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