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及其运用——寒热

1)什么叫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反映。即所谓“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一般来说,寒证是感受寒邪,或其他原因,引起人体功能活动衰减所表现出的证候,亦即“阳虚则寒”。热证是感受热邪,或其他原因,引起人体功能亢奋的病理反映,亦即“阳盛则热”。
(2)寒证:
寒证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情况。
①感受寒邪,或中于表,或中于里,寒为阴邪,伤人阳气而阴偏盛,“阴盛则寒”。其中于表者,则为表寒证,如出现恶寒重、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的感冒。其中于里的,则为里寒证,如多食生冷,引起的腹痛泄泻,就是里寒证。
②阳气不足,阳不足则阴偏盛,“阳虚则寒”。如慢性胃炎,常可见到四肢怕冷、腹痛、喜暖、泄泻,这就是脾阳不足的阳虚里寒证。
寒证的特点:表寒证起病多急。病程较短,很易从阳热化,而转变为里热证。里寒证,有寒邪直中脏腑(包括冷饮夜食等)与阳虚生寒的不同,前者多“阴盛则寒”,多表现为消化系统功能失职的症状;后者多为“阳虚则寒”,多表现为喜温恶寒等脏腑阳气不足,功能衰退的症状。
此外,外邪传里,伤脏腑的阳气,也能出现虚寒证。如伤寒太阴病的脾阳虚寒证,少阴病的心肾阳虚证等,都属于外邪传脏所致。
寒证的主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等。这些症状,既是寒的现象,也是功能衰退的反映,它们分别见于各种寒性证候中。例如阳虚而寒的寒证,又有心、肾、脾等脏阳虚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把阳理解为功能,即用;把阴理解为器质,即体),其临床表现除了一些恶寒喜暖,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共性症状外,也各有特点,分别见脏腑辨证。
(3)热证:
热证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情况。
①感受六淫外邪,郁久不解,皆能生热化火而为热证,即所谓“六气化火”。如流感所见到的高热大汗,口渴喜凉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
②精神刺激,情志内伤,气郁血滞,郁而化热化火,即所谓“五志化火”。如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出现急躁易怒、胸胁胀痛、面红目赤等所谓“肝火上炎”。
③阴精不足,阴不制阳,阴虚阳盛,即所谓“阴虚则热”。如肺结核出现的低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脉细数,就是肺阴不足的阴虚而热。
热证的特点:上述这些热证,除热邪伤表的表热证外,其余都属于里热证。热为阳邪,最易伤人阴液,所以热证轻则伤津耗液,重则津枯血少而易引起动风、亡阴等病变。至于阴虚生热,仅是功能亢奋的现象(阴,可以理解为中枢对外周的普遍抑制功能,而阳,可以理解为外周组织自身的兴奋、新陈代谢),又称“虚热”或“虚火”,病程拖延较长,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患。
热证的主证:发热喜凉,口干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有力。上述这些症状,都属“阳盛则热”证,分别见于各种以发热为主的疾病中。至于“阴虚则热”的虚热,属于阴虚证,在后阴虚证中讲述。
寒热证候的鉴别,主要从寒热、口渴、面色、四肢、二便、舌苔、脉象等方面来鉴别。

寒热 口渴 面色 四肢 二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喜热 不渴 小便清长,大便溏软 舌淡苔白
热证 恶热喜冷 口渴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寒证与热证虽有阴阳盛衰的本质不同,但在疾病过程中,即可以错杂同时出现,也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寒热错杂较复杂,故单独放在下篇。

(4)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的不同。
1)上热下寒证:
如口臭,渴而喜饮,牙龈肿痛的胃热于上,同时又见腹痛恶凉,大便溏泄的腹寒于下。《伤寒论》178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胸中烦热,胃中有邪,呕吐吞酸为上热;腹中痛喜暖,大便稀薄而为下寒,用黄连汤寒热平调。再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心下痞满,呕为胃热,肠鸣为肠寒,主用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半夏、人参、黄芩、黄连、干姜、大枣、甘草)。
2)上寒下热证:
胃寒于上,上见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见下焦湿热的尿频、尿痛,小便短赤等症。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曰:“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胃寒而干呕,肠热而下利,故主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表寒里热证:
如素有内热,又感风寒,外见发热、恶寒、身痛,内见烦躁、口渴。《伤寒论》之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又如肺有发热、咳嗽、口干、痰黄稠,又感外寒,恶寒发热无汗,亦称“寒包火”。
4)表热里寒证:
如平素脾胃虚寒、纳呆(朱文峰先生认为,不宜叫纳呆,宜改为纳差,纳呆为实证而纳差为虚证),脘腹便溏,又感风热,发热、恶寒、口渴、有汗等表热证。又如慢性肾炎病人,浮肿、怕冷、肢凉等阳虚里寒证,又感风热,外见发热、口微渴、咽喉胀痛等表热证。
(5)寒热转化
寒热转化和表里转化一样,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治疗不当,或人体本身正气的盛衰等内在因素,寒热证候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
寒证转热证,如上述表寒证转里热证,既是表里转化,也是寒热转化。热证转寒证的,如高烧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耗,出现体温骤然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象沉伏,这就是由原来的热证,转为阳虚将脱的寒证的例子。
寒、热证候的转化,往往反映出正邪的盛衰。一般由寒转热,为人体正气尚盛;若由热转寒,多属正不胜邪,病情恶化。
(6)寒热真假
疾病表现的现象与病变的本质不相一致,这种出现假象的证候,就叫证候真假。寒热真假,多见于病情危重阶段,即寒证深重而出现了假热象,或热证深重而出现了假寒象。(说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想到平时许多同学动辄拿出来说,不经大脑思考,实在可笑)
1)真热假寒:
即内为真热,而外见假寒象。可见于肺炎、中毒性痢疾,小儿较容易发生(小儿体内纯阳,表卫阳气稍泄,相比之下即寒;小儿发育不完全,体温调节体制还不协调,心脏泵血能力相对成人较弱,将机体深部的热量通过血液带到体表散发的速度较慢)。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脉沉,这是外寒象。但肢虽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严重的甚至欲坐卧水中;脉虽沉(沉为阴,脏病,未必为寒),但数而有力,说明这些寒象是假寒而非真寒。(如果是真寒,应是肢冷身亦冷,并且恶寒而喜热,脉沉而迟)。同时,更见到烦渴喜冷、谵语妄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利下重、舌色深红、苔黄而干等一派内真热的症状。
这是由于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称为“阳盛格阴”或“阳极似阴”,又叫“热厥”或“阳厥”。
2)真寒假热:
即内为真寒证,而外见假热象。多见于各种慢性疾患后期,如某些脏腑功能衰竭的病人,本属虚寒证,但又出现烦躁、面颊泛红等象。有些急性热病也可见到,如急性胃肠炎重症,由于吐泻剧烈,内见下利不止,脉微欲绝,已转为一派阴寒象。但外见面色泛红,口渴不欲饮水,水入则吐,烦躁等假象。(这里提个题外话,许多人盲目练气功,都把自己找到的当做绝世武功,什么憋气之类的,练得满面通红还自以为红光满面,却不知气机早已紊乱,阳气不固妄行于表)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面色深红,手足躁扰、脉象洪大,这些症状都表现为热象。但仔细观察,虽身热面红,而反欲盖衣被;虽口渴而欲饮水不多,或漱而不欲咽,或喜热饮;手足虽躁扰而神智安静;脉虽大但按之无力。说明这些热象是假热而非真热,同时,伴见尿清便溏,舌淡苔白等一派里寒象。
这是因为阴寒内盛,将阳气格拒于外(或格拒于上)(阴寒太甚,阴中之阳丧,无法引火归元)的缘故,又称为虚阳外越,术语叫做“阴盛格阳”或“阴极似阳”。
假象是现象,真象是本质,临床上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辨别寒热的真假,主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毛、或面色等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方面的表现,方是本质,所以以脏腑、脉象、舌苔等为诊断、鉴别的关键。
②假象终究和真象不同,例如:面红,假的是面红仅在颧颊上,颜色浅红娇嫩,如浮在皮表,时隐时现;真的是满面通红。肢冷:假的是胸腹部大热,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的是身蜷卧,欲得衣被。上述这些症状,如果认真细致观察和询问,当不难区别。

限于篇幅,为了阅读效果,寒热与表里的关系留待下篇。

(7)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表证(邪由外入、初期阶段、正邪斗争于浅表之为,皆为表证,不唯解剖之肌表)和里证,各有寒热的不同,表现有四种情况。
1)表寒证:表寒证是风寒之邪侵犯体表后所表现出的证候,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如上感,多种传染病的初期。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寒束肌表,玄府不开,阳气不泄),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2)表热证:表热证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风热之邪侵犯体表所出现的证候,而是表寒证寒邪化热尚未入里的阶段。故本证常见于风热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其他如急性咽炎、肺炎初期等也多能出现本证。主证:发热重,恶寒轻,或微恶风寒,口微渴,多有汗(表热恶寒轻缘于有汗,汗出携阳气泄,则短暂阳虚。汗液蒸发带走体表热量。生活中出一身汗后风一吹,瑟瑟发抖),舌边尖红,脉浮数。


寒热 口渴 舌象 脉象
表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 不渴 无汗 薄白 浮紧
表热证 发热重,恶寒轻 或微渴 多有汗 边尖红 浮数

3)里寒证:里寒证有实寒、虚寒的不同。实寒证,多由寒邪直中内脏,或过食生冷所引起的。如寒食停结的腹寒胀满而痛、便秘。虚寒证:即人体功能活动衰减的“阳虚则寒”证。主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不渴,喜热饮,尿清长(功能活动衰减,抑制性激素减少,例如抗利尿激素),腹寒痛。寒实证则见便秘、舌淡苍白腻,脉沉迟有力;虚寒证可见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4)里热证:里热证也有实热、虚热的不同。
里实热证:多由外邪化热入里,或热邪入侵脏腑,或功能活动亢奋所致。前二者多见于外感热病(实热即邪实,多数感染性疾病后期阶段属此);后者多见于内伤杂病的脏腑热证。主证:面红身热,口燥渴,喜饮凉水,烦躁多言,尿黄赤,大便干结或秘结不通,舌红苔黄,脉洪数。
里虚热证:即“阴虚则热”证。(虚热,典型的有神经官能症导致的精神紧张,虚汗长出不停)
这里讲的里寒、里热的主证,仅是代表性症状,因为里证是病在脏腑、气血,所以具体证候,外感病则在阳明、少阳证,或气分、营分、血分证中讲述;内伤杂病则在脏腑辨证中讲述。

吴又可《瘟疫论》:捷要便法,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外热内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吴又可老先生在现代的情况下,他可能就会要出现错误,真热确实是小便短黄,真寒确实是小便清长。但是真热证的高烧病人,一天输液好几瓶,也可以小便清长。真寒证,肾衰病人,阳气亏虚,无法分别小便,尿量减少,因此浓缩色黄。
朱良春:上下不一主从下,表里不一主从里。这是指在寒热真假难辨的情况下而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