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以分离为最终目的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认可:这世上几乎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因为孩子终将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要始终牢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他们在独自面对生活时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去面对一切挑战。
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各种选择,包括那些艰难的选择,还有不能两全的、陷入两难的选择。那么,当孩子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到底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抉择呢?
凡是选择,必然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首先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便于他们在面临选择时懂得如何去评估不同选择带来结果,到底自己最在意的是什么样的结果,从而确定正确的行为。
培养孩子价值取向的最好的工具就是我们所营造的家庭文化。
文化不是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也很多,我比较认同下面这个关于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如何形成的说法:
文化是人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的方式,这些方式一直被大家认可沿用,并感觉行之有效,以至于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要以另一种方式去做事。文化一经形成,人们就会自动去做该做的事情。
如果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都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遇到问题,善于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结合实际去待人处事;并且,认可读书与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那么,这个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不用家长督促,也会一直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这就是家庭文化的力量,当然,这种文化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这是不断熏陶积累的结果。
怎么熏陶积累?
最重要的,就是在家庭中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比如,如果孩子犯错,家长经常简单武断地惩罚孩子,这是一种家庭文化;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平等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这又是另外一种家庭文化。
如果我们认定了用平等协商的方式方法更有效,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那么,这种方式就会逐渐被固定下来,就成为了家庭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孩子犯错了,就该打,必须打得他记住了不再犯,我的父亲就是这样打我的”。
很显然,这种家庭文化得到了传承,只不过,这是一种会走上歧路的家庭文化,更悲哀的是,身在其中的人还不自知,所以,这种文化还会被孩子继续传承下去。
一个家庭中,问题出现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本身,还要在解决问题中明确什么才是重要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家庭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并且继续实践这一价值取向。
已经参加工作的儿子有时候会问我关于如何选择的问题,有一次,在他询问如何做出一个选择时,我发了这么一段读书笔记给他:
我们选择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长期规划上,承受短期失意时就不会太过难受。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更广阔的未来,设想并优先考虑长期目标,不要总与短期目标纠缠,将精力投放于长期目标上。一旦长期目标实现,立即建立新的长期目标。
这是我摘抄的书中的一段话,正好切合了他问我的问题。当然,前提是孩子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对自己而言重要的是什么。
如果这样的选择原则能够早一点让孩子掌握,孩子就不必再来问我,当然,也许儿子问我是一种礼貌,我也可以尽到家长的提醒之责,到底如何选择,还是他自己根据情况权衡。
家庭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方方面面。一种文化,可以是有意识创造,也可以是无意识形成,每个家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家庭文化。
一个家庭可能很少有把家庭文化明确地写下来的,但是,每个家庭都会把家庭文化作印记植根于孩子内心。即使孩子远离父母,依然会把长期以来形成的家庭文化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准,虽然孩子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作为家长,如果你希望或者意识到要为你的家庭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让你的家庭成员能够以此为导向去生活,那么,就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取向注入家庭文化之中。
比如,你希望营造崇尚善良的家庭文化,那么当你的孩子遇到类似问题时,你就要引导他选择这一方式,并且告诉他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孩子没有用善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要和孩子解释,为什么孩子做错了。
当然,现实并不这么简单,比如作为家长,你会和自己的配偶产生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因为你们的成长中已经带上了各自家庭文化的烙印。不过,如果夫妻之间通过沟通协商,达成一致,制定目标,明确了塑造什么样的家庭文化,那么,夫妻同心,一种家庭文化是可以被营造出来的。
最应该注意的,就是防止孩子在父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家庭文化中无所适从。
有句话说得很好:家长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教给孩子如何走好路。而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文化,就是为孩子将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所做的最好的准备。
我们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家庭文化,让孩子可以成为一个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的人,能够朝着家长希望的方向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