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相遇与追及问题的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简单的相遇与追及问题;
2、提高学生对行程问题的认识;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追及问题的基本公式并利用公式求简单追及类问题;
2、能够仔细分析、灵活求解,切忌生搬硬套关系式。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观看猎豹追羚羊和汽车追尾视频,导入新课。
2、观看视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例题分析,掌握新知
例题1 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相遇时两车离中点3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相遇时乙车比甲车多行了:36×2=72(千米)
相遇时间是:72÷(54-48)=12(小时)
甲乙两地相距:(54+48)×12=1224(千米)
练习1. 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甲每小时行36千米,乙每小时行24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多行了24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题2. 甲乙丙三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甲车每小时60千米,乙车每小时48千米,一辆马车同时从B出发,5小时后遇到甲车,6小时后遇到乙车,8小时后遇到丙车,则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析:
甲车与卡车相遇时,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是:(60-48)×5=60千米
这段距离乙车与卡车共同行走了:6-5=1小时,
所以卡车的速度是:60-48=12(千米/小时)
甲车与卡车相遇后又过了:8-5=3小时,丙车才与卡车相遇。
所以,在8个小时中,丙车行的路程是:60×5-12×3=264(千米)
因此,丙车的速度是:264÷8=33(千米)
练习2. 快、中、慢 3 辆车同时从A地前往B地,沿同一公路同时有一骑摩托的人从B地过来。这三辆车分别用6小时、7小时、9小时遇上骑摩托的人。现在知道快车每小时走 72 千米,慢车每小时走 30 千米,那么中车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例题3. 小顿和小珊同时从图书馆出发去公园。小顿骑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00米;小珊乘出租车,每分钟行驶700米。途中小珊乘坐的出租车出了故障,因修车耽搁了50分钟,最后两人同时到达公园。图书馆和公园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
出租车出了故障,小顿独行了50分钟。由此可求路程差,再利用追及问题的基本公式可求追及时间,最后求得图书馆到公园的距离。
(1) 小顿50分钟的路程是:200 ×50 =10000(米)。
(2) 小珊追上小顿的时间是:10000÷(700-200)=20(分钟)。
(3) 图书馆到公园的距离是:700 ×20 =14000(米)=14(千米)。
答:图书馆和公园相距14千米。
在解决隐藏路程差的行程问题时,如果同时出发、中途延误,也会出现路程差进而演化为追及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路程差不在开始,而是行进的途中。
练习3. 学校派博士去兄弟学校考察,博士原计划驾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后因为日程改变,需将速度提高到56千米/时,结果比原计划提前3小时到。请问:博士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例题4. 周末,博士、小珊和小兔都从博士家出发到小顿家做客。小珊每分钟步行60米,博士每分钟步行80米,小兔每分钟步行90米。小珊出发3分钟后,博士出发,小兔在博士出发后又耽搁了一段时间后才出发,最后三人同时到达小顿家。请问:博士出发多少分钟后小兔才出发?
解析:
小珊比博士先出发3分钟,可求博士和小珊的路程差。由此可得博士追上小珊的时间,进而求出全程。
(1)博士追上小珊的时间是:30×6÷(80-60)= 9(分钟)。
(2)小兔走完全程的时间是:80×9÷90=8(分钟)
(3)小兔和博士相差的时间是:9-8=1(分钟)。
答:博士出发1分钟后小兔才出发。
解决多对象的追及问题时,可将对象分组考虑。一般两两一组,转变成两个人的追及或者相遇问题。特别注意的是,两个对象的路程和或路程差与第三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练习4. 博士带着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去郊游。一年级同学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40米,二年级同学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50米,三年级同学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60米。一年级先出发7分钟后,二年级出发,随后三年级才出发,结果三个年级同时到达目的地。三年级比二年级晚出发多少分钟?
(三)总结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
2.根据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物体各自的速度和路程方程,注意要将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物体路程间的关联方程,这是关键;
4.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