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道德经》:跨过妄念这堵“墙”,才能通达不惑的境界

国学书舍

10小时前

《道德经》:跨过妄念这堵“墙”,才能通达不惑的境界

一、

世人与道之间只隔着一层东西,那就是自己的妄念与私欲,修正了这个东西,自己便能使自己本性清澈,通达事物本质之中。

《菜根谭》有这样一句话: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在雪花飘落之后的月光之夜,天地一片银色之后,人的心情就会随之清朗明澈;在和风吹过,万物一片生机的春季之时,人的情绪也能因环境而适当调和。可见大自然和人的心灵是浑然一体,没有间隙的。

蔡志忠先生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就说:天地造化与人心原为一体,静随心动转,心随物化,心中除却物欲则能得自然之趣。

天地万物与人心原本是一体,但是当妄念遮蔽了自己的本性之后,我们与自然之间就多了一堵“墙”,更失去了体味自然之趣的机缘。

而这一堵墙并非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只是自己一念之间的差别。

《道德经》:跨过妄念这堵“墙”,才能通达不惑的境界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没有占有,养育而没有自恃有功,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就称作自然无为最高深的德行。

人类最引以为傲的东西是智慧,当人类以为自己拥有精神和意志,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时候,便过度以智慧为荣。

在世间万物之中,智慧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世间有所得者必有所失,能够成就一个人的事情,自然也会拘束一个人,智慧这个东西同样如此,当人类因智慧而享受方便的同时,必然因受制而生“惑”,这个“惑”就在自己妄念与私欲产生的地方。

当自己的妄念和私欲起作用的时候,我们便错失了使本性到达澄澈的机缘,也失去看清事物本质的契机。

一个人不能使自己本心达到澄澈,又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首先会使自己丢掉快乐,多生是非,所以才有这样一句话叫“庸人自扰”;

其次因为妄念过度主导,看不清事物本质客观规律之后,就会在自己的主观意识的评判标准之下,做出错误的选择和举动,在痛苦之上又生痛苦。

《道德经》:跨过妄念这堵“墙”,才能通达不惑的境界

二、

所以《庄子》之中才有这样一番话: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而人以为己宝,不亦悲乎?

凡是心灵思虑过度就会产生危险,危险形成之后就来不及悔改。灾患也滋长得越来越多,要返回自然状态就需要修养之功了,要达到一定效果也需要很长时间。而人们却把耳、目、心计看成是宝贵的东西,这不是很可悲吗?

北宫奢替卫灵公募收民财铸造钟器,在城门外筑祭坛,三个月就做好了钟并编组在上下两层钟架上。

王子庆忌见到这个情况之后,就问他:“你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

北宫奢就说:“只抱着纯一之道,除此之外不敢有别的想法。我听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我淳朴无知的样子,就好像思虑迟钝一样;任大家聚集在一起,迎来送往分辨不清;来的人不拒绝,去的人不挽留;不愿交纳的任他而去;不赞助我的随他自便,依照他个人的能力,所以,虽然朝夕赋敛,但人们不受丝毫损害,何况是怀有大道的人呢。”

北宫奢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意思就是:经过一番雕琢之后,又复归于原始淳朴的状态。

这句话暗含的境界,就如《道德经》之中所说“复归于婴儿”的状态一般,其本质核心也是无为顺应。

在老子看来,婴儿不谙世事,万事皆清,不知何物为何物,不知何事为何事,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切顺乎自然,这便是通达道的状态。

任由他人迎来送往,聚集在一处,任由他人来去自如,随他自便。

这虽是不能轻易达到的状态,但是可以通过对自己本心的修正,让自己逐渐摒弃那些主观的妄念与私欲,最后通达道的境界之中,而这也是跨过妄念与私欲这堵“墙”的根本智慧。

《道德经》:跨过妄念这堵“墙”,才能通达不惑的境界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人生本身,而是我们看不透人生这个复杂而多变的状态,甚至还在私欲的驱使下,带着迷惑去看待这个世界,最后产生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失去了本性的澄澈,而又悟不到更好的境界。

而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本,就在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孩”的状态之中。

人生道的境界不在于本心之上添加太多复杂的东西,而是将自己的本心还原到最简单的状态,就是去除自己的妄念,只有去除了多余的东西,才能看见这个世界本该呈现的面貌。

(0)

相关推荐

  • 成为内心清净的人

    生长万物,养育万物,并且赋予万物独特属性的造物主,万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崇拜他.感谢他.然而,万物之中被赐予智慧的人类,却常常是忘恩负义的.当人类因拥有超越万物的智慧而享受各种方便的同时,也因用智的方向 ...

  • UC头条:静心篇——静心入门

    关于静的问题,一直是说不完道不尽,它即是入门,也是最高境界.师父有关于静的二十篇文字,都是他口传,然后弟子们做的摘录,我把它们整理如下,可能有些重复,大家不妨当做参考,对启发您的思考或许有帮助. 引 ...

  • 继张载“为天地立心”后,王阳明为“人”也立了一个“心”

    东方既白 著 众所周知,以龙场悟道为发端,阳明心学逐步发展成为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理论支撑的心学体系.纵然经过了500多年的沧桑巨变,发展到了今天"信息大 ...

  • 这才是真正的惭愧

    <菜根谭>中说:"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这句话说得很好,意思是当人看到雪花飘落后的月光之夜,天地一片银色,心情就会清朗 ...

  • 《道德经》:20句话,20种处世大智慧

    《道德经》:20句话,20种处世大智慧

  • 老子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

  •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二:我独异于人

    本章是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中的第二章"我独异于人",全文如下: 使我絜有知,行于大道,唯迆是畏. 大道甚夷,人甚好解.恍兮其未央哉,惚兮其若 ...

  • 道德经的奥秘

    一.老子传道 真假不一定是相对的   中华文化的根源就是易经 读道德经要检讨自己,抱着冷静恭敬很真诚的态度好好听听老子的话,回头调整自己,而不是用我 的看法评价老子. 为什么和老虎在一起?和老虎说什么 ...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

  • 道德经三十四章——大道汜兮

    这一章继续对道进行赞美,进行美誉. 先贴下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 ...

  • 《道德经》:人生处世,要体悟“善藏”的道理

    一. 人生处世,须知善藏之道理.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蕴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修养的正人君子,他的思想行 ...

  • 道德经起名全集:冰清玉洁的女宝名字,清新脱俗

    关注<吉生起名>小程序,免费起名(中文名.英文名.小名乳名.查重名.汉字五行). 人名.地名.物名.品牌名.公司名.机构名等等都是一种文明的符号标志,富含文化成分.中国人的名字只有短短的一 ...

  • 《道德经》:四种处世大智慧,读后受益

    大道知行 2021-03-22 08:58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语言优美的经典.战国中期以后,以<道德经>思想为理论基础形成了道家.道教两大学术文化系统.鲁迅曾 ...

  •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这一章短小精悍 ,内容值得考究,值得记下. 下列出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在这一章提出了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人贵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