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政法委

西城区护国寺中医院宫廷正骨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布时间:2013-12-11

起源于1644年的清代上驷院绰班处的宫廷正骨术,是以清代蒙古医生治疗跌打损伤、关节脱臼为基础,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诊疗体系。如今,西城区护国寺中医医院继承了宫廷正骨术的脉系,其骨伤科医生作为宫廷正骨的第四、五、六代传人已经将这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皇家医术带到了民间,让更多的患者从这门皇家医术中获益。

 明末,清军入关,连年征战,骑射营、相扑营中士兵经常发生关节脱臼、跌打损伤等情况,蒙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清·太医院志》中记载,嘉庆六年“旨以正骨科划归上驷院蒙古医生长兼充”,自此太医院不再设立正骨科,上驷院绰班处成为清廷唯一正骨机构。

绰班处由蒙古医生长带领蒙古医士值勤,负责治疗皇亲国戚骨伤病患,并负责绰班医生教学培训。清末最后一任蒙古医生长夏锡伍师承绰班御医桂祝峰,更破例得到师祖德寿田之亲传。清政府灭亡后,夏锡伍离宫,开设“松山堂”正骨科诊所,将上驷院绰班处正骨技法带到民间。

西城区护国寺中医医院宫廷正骨是清代宫廷正骨体系中重要的流派分支,其传承脉系完整,多年来通过对宫廷正骨历史沿革的发掘、整理及对学术思想和治疗手法的不断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宫廷正骨”的传承体系,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2008年宫廷正骨术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批,正式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门诊病人以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膝关节病变为主,还有一部分青少年的运动损伤,对于这些疾病,运用宫廷正骨术,配以医院独有的几类中药,手法轻柔,让患者不用受苦,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宫廷正骨第五代传人刘福才医生介绍说,宫廷正骨的特色在于“轻、柔、透、巧”。轻,指动作要轻,不能有硬动作,使患者在心里易于接受;柔,指运用柔和的手法,根据病情并利用医生本身的功力来进行治疗;透,指用手法的力量直达病处,使每一个手法都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巧,指医患之间相互配合,医生用最小的力量,娴熟简便的手法矫正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

“第一次复位的时候,那个劲儿也没觉得特别疼,医生给我揉揉、捏捏,把错位的地方复位以后再上药,肿胀消失的很明显,敷药的地方也没有起血泡,恢复得很快。”高中生小李在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把手腕戳伤了,来到护国寺中医医院以后,骨科医生先用宫廷正骨术对其进行手法复位,然后外敷上从宫廷流传下来的万应膏,最后再用宫廷正骨中独有的元书纸夹板进行固定。一周时间,小李的手腕明显消肿,敷有万应膏的地方淤血散开了,没有出现一般骨折患者常起的张力性水泡。

据西城区护国寺中医医院院长王慧英介绍,医院骨伤科传承了宫廷正骨的派系,自建院以来,以夏锡五、吴定寰和刘钢为带头人,挖掘宫廷正骨的文化和学术思想,在继承、弘扬传统手法的同时,也很好地继承了骨伤传统宫廷制剂,如跌打万应膏、骨伤熥药等,医药结合,治疗骨伤科多种疾病疗效显著。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在于“活的传承”,西城区护国寺中医医院的宫廷正骨术历来都没有书面教材,完全凭着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我们要求学生继承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要求他们不要刻意模仿。”宫廷正骨术第五代传人佟乐康医生介绍说,在日常的带教过程中,师傅强调最多的还是“以心法统手法”。

“近几年,随着宫廷正骨术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年都有几十位毕业生慕名前来,诚心想学宫廷正骨,应该说这门学派人才流失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王慧英院长介绍说,医院作为北京市骨伤诊疗中心,已经明确将骨伤科定位医院的重点专科。为了保证宫廷正骨体系的良性发展,目前,医院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障措施,专门成立了中医骨伤研究中心,以便更好地继承发展《宫廷正骨》的学术流派。此外,医院投入资金扩大骨科门诊和病房的规模,每年计划投入专项经费支持骨伤科建设,保证骨伤科的硬件需要。

  近些年,西城区深入开展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工作,为卫生系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大力推动了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2012年,卫生系统共有33项个人项目获得西城区优秀人才资助,资助金额共计百万余元,涉及卫生系统10家单位,其中医疗护理类16项,中医中药类12项,公共卫生类5项。

卫生工委制定年度培养资助计划,综合评判申请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研究方向。卫生局通过建立“科技新星项目”,在卫生系统范围内增大立项机会、扩大立项覆盖面,更好地调动专业领军人物、学科骨干、岗位能手的科研热情。

据悉,护国寺中医医院受资助人王丰主持的《“宫廷正骨”郭氏手法治疗膝痹病临床验证》获得2012年度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立项资助…… 近几年,宣传区通过开展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极大地调动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资助人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活动,组织开展项目实施和交流合作,不断增强了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以及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和良好的学术成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