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礼碑、家庙碑、麻姑碑,颜体楷书到底写哪个碑?

原创 光荣大地

楷书,大约可以分出如下几种风格:

1,欧阳询、北朝墓志一路,

2,褚遂良一路,

3,赵孟頫一路,

4,魏碑、造像一路,

5,颜真卿一路。

上述5条风格线索,又以魏碑造像一路最复杂。在相对规范的文人书法状态中,颜真卿一路则是最为丰富的,从早期的王琳墓志郭虚己墓志到中期的多宝塔到中后期的勤礼碑再到外放抚州、湖州时的麻姑仙坛记、李玄靖碑直到晚期的颜家庙碑,可谓一碑一气象。

勤礼碑、麻姑碑、家庙碑,堪称颜真卿碑楷三巨头。怕烦的人,你就看结论,不怕烦的人,你得看看我的论述过程。

结论是,如果要学颜楷,都得写,而且要深度写,不深度写不如不写,写颜楷不写出气质只写出容貌是非常可惜的。具体路径是,先写颜勤礼,再写家庙或麻姑。

一、《勤礼碑》是楷书用笔结字方法的集中表达。

勤礼碑,是颜真卿58岁在长安任刑部尚书时的作品,我个人采信这个考证。这不仅有更多的史料佐证,也更符合逻辑,因为晚年的颜真卿,已经不再用这种丰富的笔画形态来展现自己的书法风采。从与同时期《郭家庙碑》的对比看,用笔、结字特征也极为类似。

这里多说一句,颜真卿生命力极为旺盛,如果不是被李希烈绞死,八九十岁可期。所以58岁的他,完全可以看成是刚刚成年,年富力强,甚至谈不上成熟。勤礼碑在笔画形态的塑造上,无所不用其极,丰富多变,起收笔多有夸张,单字造型上也各有气质,但是总体偏向俊朗豪迈,一派成年人的意气风发,血气方刚。

因此,学唐楷,勤礼碑是很有代表性的,是广谱的技法体系。

颜真卿57岁作品《郭家庙碑》实拍,西安碑林

那为什么不写多宝塔呢?

多宝塔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可惜它属于中楷,跟大楷的用笔结字方式明显不同,更偏重于帖学技法的表达。有不少同学把多宝塔写成5cm的大字,而且笔笔中锋,很显然失去了临帖的基本学术规范,因为初学多宝塔不应超过3cm,而且偏重于用侧锋表达华丽富贵的气质。

勤礼碑则明显向篆籒气息转化,因此显得更有“颜味”。

二,《麻姑碑》是“下放”之后彻底“放下”的创造。

要说气质上的特别、表现手段的丰富,麻姑碑堪当。麻姑碑是颜真卿外放抚州时的作品,不是任务,不是受邀,而是他自己想写。官场失落,世事洞达,心情放松,这时候的表达,就显得自由而有创造力。

碑文起首处一句“颜真卿撰并书”,脱去了那么多官衔勋爵的外衣,暗示了这件作品的写作身份,那就是没身份;没身份,就敢于创造、善于创造。这是真正的“颜体”,从颜真卿的真性情中流淌出来的气质。与此类似的还有《谒金天王神祠题记》、《鲜于氏离堆记》、《八关斋会报德记》等,都是颜真卿的好字,只是麻姑碑更精彩,篇幅也大。

麻姑碑的用笔,更多屋漏痕的篆籒气息,形态也相对丰富,但不那么清晰,很多“似是而非”的微妙之处。结字也放低了身段,重心显著下移,老道敦厚,俯仰向背随心所欲。

所以,写麻姑碑,是真正的学习颜体,同时,技法也很全面,艺术审美的扇面也打得很开。

三,《家庙碑》,人书俱老的浑穆气息。

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在长安的作品,也是他最后一通巨制丰碑。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幅度弱化了笔画的丰富性,尤其是起收笔不那么强调,方起圆收,提按对比显著下降,弧度微妙而不夸张。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厚重饱满的笔画所分割出的内部空间,非常微妙而精彩。

家庙碑对线条品质的要求非常高,这是基础,然后才能显得出空间的匠心,否则根本无暇顾及空间,或者根本表达不出来,就算意识到也表达不出来。因为家庙碑太单纯了,勤礼碑、麻姑碑,线条差一点还能敷衍过去,家庙碑完全不行。

因此,对于想学家庙碑的同学而言,我极为强调先把篆书功底搞上去。没有稳定有力的控笔能力,写家庙是出不来浑穆之气的。没有浑穆,那就不是家庙。

讲完了这三个碑的背景和风格以后,你也知道应该怎么学颜楷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