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61】歙南堨田:两堨夹一湾的方氏聚居绝美之地!
【行走徽州61】歙南堨田:两堨夹一湾的方氏聚居绝美之地!
司马狂/文
徽州一隅,地名重复者颇多,堨田便是一例。歙西有堨田,因跳钟馗而闻名。但我们今天写的这个堨田在歙县的南乡,属北岸镇管辖,行政村上归属五渡村。村内居民,基本上姓方,本就是自五渡村分支而来。1987年出版的《歙县地名录》载其共有28户,123人,至于村名的由来并无记载。我在堨田临近五渡那边的堨坝岸边,见有一处古碑,虽不能看清全文,但基本上可以判断,堨田的得名便是这古堨。
我无从考据堨田村的详尽历史,唯有从堨田村如今还遗留下的毛坦的地名,加上毛二武卖酒酿的故事,推测出此间曾有毛姓聚居。至于方与毛,孰先孰后,已然没有资料。村内尚存的古宅,大多是清代的建筑物。剩余的传统徽派建筑,大抵都是村民在上个世纪中叶修建的。房屋没有古人“三雕”的考究,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墙画,或绘有样板戏的革命事迹,或涂以松柏、山水、仙鹤等吉祥物。历经几十年的岁月变迁,如今再去看,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堨田村头和村尾各有一座堨,这在整个徽州都是少见的,村子就在两堨中间处。棉溪水自山中而来,一路向前,到得此间,水势平缓,泥沙渐沉,水色清潋。河水的冲刷,使得岸边的田地,异常肥沃。几十亩良田,沿河散开,养活了整个堨田村的男女老少。信步自台阶而下,坐在埠头处,褪去鞋袜,双足泡在河水间,暑气尽消,这正是清清泉水,可以涤足。间或有三两只小鱼儿,懵懵懂懂的冲撞过来,一瞬间又感觉似乎有些危险,转身逸去。河两边有前人用石头夯起来的石坝,一块块石头相互牵连,牢牢守住良田。河水继续往前,蓦然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两堨夹一湾的绝美景致来。
听堨田本村人方武民讲,整个堨田分田到户的时候,人均仅有半亩多的田。这在“八分半山一分田”的徽州,已然算田多的了,比之外乡,这么点田,完全算不上什么。村里的这些个良田,大多都是农业学大寨时候,村民们肩挑背扛,硬生生用双手人工造出来的。在那个与天地斗争的年代,堨田是深渡片区的模范村,还被区政府奖励过一台柴油机,工分也是周边村庄最高的。走在村子间,当年乡人们劳动的号子似乎从墙壁上硕大的标语间,隐隐传出来,这就是勤劳的堨田人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村子伴山而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错落有致。从古代堪舆的角度而言,后有靠山,前有流水,绝对的上佳之地。占尽地利的堨田村,每到中秋节,乡人们便会自发组织起来舞龙,以此来庆祝丰收,这习俗流传了几百年。如今村民虽然纷纷外迁,却依旧在中秋节时候,出钱出力,一同回到乡梓,敲起锣鼓,燃起烟花爆竹,舞起神龙,共贺佳节。一时间,原本门可罗雀的堨田村,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许是方氏先祖种下的两株大樟树,枝繁叶茂,翠绿如盖。多少代的堨田人,孩提时代总是在这里捉迷藏。不知道多少老人,曾在树下,摇着蒲扇,给儿孙们讲着亘古流传的故事。柿子由青转红,一年又将过去。熟透的板栗,挤裂外面的壳,露出娇嫩的身躯来。老奶奶晒着黑花生,那是要留给在城里安家的子女的……多少如堨田这般的古村落,年轻人都进了城,徒留长者们在家里守着古宅,依旧沿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那里才是我们心灵最终的归处。
附录:此前专门写过从堨田往深渡去的梨树岭古道上毛二武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点击下面蓝色标题,就能跳转阅读,看完记得回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