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元学习”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时代,课程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我曾请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他认为是“单元学习”,这里的“单元”不是内容单位,而是一个学习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的著作中有关于“单元学习”的论述,他认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课堂转型必须从单元设计做起,“单元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包括计划型的单元设计和设计型的单元设计两种。后来有机会邀请崔允漷进校给教师讲“单元学习”设计,我才明确,以往所说的“单元”是内容的编排、是学习资源,而“单元学习”中的“单元”是课程的最小单位、基本单位。
理解“单元学习”的内涵后,我校开始了“单元学习”实践之旅。我们实践的基本逻辑是:既然单元是基本的课程单位,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设计课程的逻辑进行实践——为课程取名,然后设计“课程四要素”,即目标、内容、评价和实施。
给单元命名即设计“单元主题”。主题可以是大观念、大任务、大项目,也可以是课题名称,相当于一门课程的子课程,然后再围绕单元主题确定单元课时,设计“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单元评价”“单元实施”等部分。
单元目标是大目标,要与学科核心素养对接。因此,在叙写单元目标时,要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放在手边,确保单元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能够精准对接。可以看出,“单元学习”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小课程单位,课时目标是单元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不一定直接对接学科核心素养,但“单元学习”必须对接学科核心素养。也正因为如此,学科核心素养才被称为学科教学的“家”。
单元目标确定后,教师要根据单元目标选择并确定单元内容。单元内容的基本载体是教材,但不必唯教材。教师要根据单元目标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开发,看教材中能为达成目标服务的内容有哪些,再根据单元目标对教材进行调整,最后充分利用、合理选择其他课程资源。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单元学习”的评价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以证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否落实、单元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大任务,一般是表现性评价,即要求学生做一件真实情境中的事情,观察其表现,以证明目标的达成,比如可以作一次公开演讲、编一张小报、设计一个活动方案等;另一种是经过系列化设计的单元练习和作业。根据逆向思维的课程原则,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
实施即单元教学过程,教师要将大任务、单元练习和作业嵌入其中。“单元学习”的大任务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小任务落实,可以分课时设计。比如,把“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作为单元大任务,即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后能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做到基本情节讲明白、关键细节讲生动、想象合理。为此,教师可以对原内容单元的课文进行适当调整,把3个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小任务上,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讲简单故事”的比赛。比赛中,教师要依据规则进行评分,体现单元评价的导学功能。如果没有最后的比赛环节,前3个任务就是零碎的技能,不会自动变成学生的语言素养。
此外,在单元教学完成后,教师还应加入反思环节,通过搭建支架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样学习的”。这是一个“元认知”的过程,素养经反思而获得,没有反思是不会形成素养的。
从单课学习到单元学习,我们试图解决的是知识碎片化问题。只有统整课程逻辑下的单元学习,学生才可能获得完整的、可以应对复杂变化情况的、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转载自2018-2019下学期《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第30期第1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