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EG: 总是为伴侣牺牲自己真的好吗? | 唧唧堂论文解析
编辑 | 悠悠
恋爱中往往有很多两难困境,陪女朋友还是打游戏?和很久没见的闺蜜逛街还是和男朋友约会?
本文是针对《牺牲苦乐参半的滋味-矛盾心理和复杂反应的后果(The Bittersweet Taste of Sacrifice: Consequences for Ambivalence and Mixed Reactions)》的解析。原文于2020年3月在《实验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上发表。作者包括Francesca Righetti,Iris Schneider,Deanna Ferrier, Teodora Spiridonova,Emily A. Impett。
研究背景
1. 牺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牺牲是指使伴侣受益而将自己的目标或者偏好放在第二位的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牺牲可以分为主动牺牲和被动牺牲,主动牺牲是指为了伴侣的利益去做一些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被动牺牲是指为了伴侣的利益放弃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图1:牺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由图1可得,牺牲无论对于牺牲者还是接收者来说都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根据趋近回避理论观点可得,在做出牺牲的时候,人们可能同时有接近积极目标和回避消极目标的动力,进一步证实个体做出牺牲时可能同时产生消极和积极的反应。
2. 牺牲行为和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是指一个人对态度物体的态度是复杂的、非单一倾向的。基于牺牲可能包含消极和积极的反应,作者假设牺牲行为可能提升伴侣的矛盾心理。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对某件事物有矛盾态度的时候,他们倾向于减轻这种矛盾,通过提升信息加工过程来形成对事物的单一评估。又因为负面情绪总是比积极情绪有着更多的心理能量,可推论负面的评估可能对信息加工过程有着更大的影响。以此类推,矛盾心理可能是关系不稳定和崩塌的先兆,频繁经历牺牲的人们所持有的矛盾心理,可能随着时间过去会逐渐转变成对伴侣负面的情绪最终可能导致浪漫关系的终结。
实验研究
1. 研究假设
之前对牺牲的研究集中在满意度和感激上,然而牺牲引起的许多其他的消极和积极的情绪都没有得到实证研究。
作者假设,无论是牺牲的接收者还是实施者都会产生矛盾的心理,使得人们为自己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会对伴侣感到怨恨甚至剥夺感;
作者也假设实施牺牲以后,人们会希望伴侣做出互惠、回报的行为。接受牺牲的一方会感激自己的伴侣,也会感到亏欠自己的伴侣以及内疚,并且他们会觉得下次分歧的时候自己是应该牺牲的一方。
2. 实验程序及实验结果
研究概况如下图所示
实验程序及实验结果
Study 1
衡量不同牺牲情况(自己牺牲、伴侣牺牲)和被试对伴侣持有积极或消极情绪的联系
被试:33对荷兰异性恋伴侣,关系平均维持时间46.27个月,SD=26.56,Mage=26.9 SD Age=3.97
实验程序:15天连续的日记调查,被试需要独立填写问卷,
每晚需要评分自己对伴侣的感受如“今天,我感到对我的伴侣有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最后需要评估双方是否有做出牺牲如”今天,我因为和伴侣的一些分歧牺牲了什么东西”或者“今天我的伴侣因为意见分歧牺牲了一些东西”,所有的题目7点计分。
结果:被试在牺牲的那一天比没有牺牲的那一天报告出对伴侣更少的积极情绪(b =-.67, SE = .10, 95% CI[-.86, -.48], p< .001 )和更多的消极情绪 b= .87, SE= .14, 95% CI [.58, 1.15],p < .001)
被试在收到伴侣为自己做出牺牲的那一天也比没有的一天对伴侣报告出更少的积极情绪 (b =- .28, SE= .11, 95% CI [-.49, -.07],p = .008) 和更多的消极情绪 b = .51, SE = .16, 95% CI [.20, .82], p< .001,)
结论:与期望相反,本研究结果显示出无论是实施牺牲还是接受别人的牺牲都与对伴侣持有更低的积极情绪和更高的消极情绪有关。
Study 2
测量被试在牺牲后对伴侣的感受,以及在更大样本中测量被试牺牲后是否持有更多复杂的感受(即矛盾心理)
被试:130对荷兰情侣,129对异性恋。因没有遵从指导语,排除两对情侣和一个个体的数据,所有情侣关系持续超过4个月并且没有孩子。被试年龄(M = 23.33岁, SD =3.65岁), 情侣关系长度(M=34.13月,SD=29.01月)
实验程序:
被试:130 对情侣, 129 异性恋。所有情侣关系持续超过4个月并且没有孩子。年龄(M = 23.33, SD =3.65), 情侣关系(M=34.13,SD=29.01月)
实验过程:实验分成三步,被试首先需要在实验室独立完成一系列问卷。完成问卷后被试需要完成连续8天的日记研究。一年后,对被试进行追踪研究。
在实验室中被试需要报告自己对关系的满意度,对伴侣的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被试也需要报告自己对伴侣持有的主观矛盾心理,以及自己和伴侣分别在过去三个月中为这段关系的做出牺牲的频率。
8天的日记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对被试在实验程序以及牺牲涵盖范围进行培训。之后被试需要每晚报告自己对关系的满意度、自己持有的主观矛盾心理,以及报告今日自己或者自己的伴侣是否做出牺牲。
在一年后的追踪研究中,191名被试仍然维持着恋爱关系。仍然维持恋爱关系的被试,需要报告自己的关系满意度、对伴侣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以及在过去三个月中自己和伴侣分别为这段关系做出牺牲的频率,最后报告自己是否有分手的念头。
实验结果:
主观矛盾心理:日记研究中,结果显示,当被试报告有牺牲时,同时也报告出对伴侣更强的矛盾心理,(b = .26, SE = .07, 95% CI [.13, .39], p <.001) ; 当被试报告伴侣有牺牲时,对伴侣的矛盾心理边缘显著, (b = .11, SE = .07, 95% CI [-.02, .25], p =.097)。在控制了关系满意度后,这个关系仍然维持显著。关系中牺牲的频率与矛盾心理无关,即使在控制了关系满意度以后,仍然不显著。
作者还研究了主观矛盾心理是否中介了伴侣做出牺牲的次数和关系稳定性的关系。
分析策略:多层回归模型,采用MCMAM方法评估中介。
在控制了牺牲的数量之后,结果发现在日记中记录的主观矛盾心理与想要分手的念头有正相关,(b= .12, SE=.05, 95% CI [.02, 22], p = .022);与一年以后的实际分手的念头也有正相关(b = .014, SE = .003, 95% CI [.007, 0.021], p < .001)。
如图2所示,中介成立,伴侣牺牲通过矛盾心理影响后续分手念头。
图2:Study 2中介模型
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作者发现积极反应几乎和被试的牺牲和被试对牺牲的期望没有关联,然而,被试会在牺牲那天报告对伴侣显著更高的消极情绪,(b = .17, SE = .06, 95% CI[-.28, -.06], p =.002). 对伴侣未来做出牺牲的预期与消极情绪无关。
在开始的研究以及一年后的追踪研究中,报告在过去三个月牺牲越多的被试报告出对伴侣更少的积极情绪。(b =-.07, SE =.03, 95% CI[-.12, -.02], p = .010)和更多的消极情绪 b= .11, SE = .03, 95% CI [.05, .18],,p < .001)。
结论:重复验证study1的结果,被试的牺牲与对伴侣更少的积极感受和更多的消极感受相关。证实假设,牺牲与更高的主观矛盾心理有正相关,并在控制了关系满意度以后保持不变。中介结果显示,日常生活中经历的矛盾心理可以中介牺牲频率和分手念头之间的关系。
Study 3
以实验方法重复验证前两个研究结论,并探究牺牲心理和对伴侣的某些特定情绪如感激之间的关系
被试:亚马逊招募338名被试,165女,平均年龄36.1,SD=10.3,现处于的浪漫关系平均长度为8年,SD=8.9,57.1%被试已婚,大部分被试为异性恋。
实验程序:采用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到自我牺牲、伴侣牺牲、控制条件三种情况,并阅读以下对应文本进行想象,想象自己正处于这个场景之中
被试想象完后,需要分别报告自己的消极和积极情绪;也需要报告是否感到某些特殊的情绪反应(如感激、骄傲、被剥削等);需要报告自己是否有复杂的情绪(作为主观矛盾心理的测量);以及下次面临伴侣的兴趣分歧的时候,自己做出牺牲的可能性。最后,填写人口统计学变量后结束实验。
实验结果:
主观矛盾心理:自我牺牲组的被试比控制组的被试显著报告出更高的主观矛盾心理,F(1, 225) =22.69, p < .001, d = .64。并且伴侣牺牲组的被试也比控制组被试报告出显著更高的主观矛盾心理,F(1, 222) = 18.25, p <.001, d =.57.。
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
自我牺牲组被试报告出比控制组更高的负面情绪F(1, 225) =16.50, p <.001, d =.54,以及更低的正面情绪F(1, 225) =13.81, p < .001, d =.50,自我牺牲组的被试也比控制组被试报告出更多的愧疚F(1, 225) =18.66, p < .001, d =.58,被剥削F(1, 225) = 22.05, p <.001, d = .63,以及怨恨F(1, 225) = 15.70, p < .001, d = .53等情绪,但自我牺牲组和控制组的被试的亏欠感和感激程度并没有差别。
伴侣牺牲组被试报告出比控制组显著更高的内疚F(1, 222) = 19.76, p < .001, d =.60,以及愧疚心理F(1, 222) = 98.27, p < .001, d = 1.33, 伴侣牺牲组被试也比控制组被试报告出更少的骄傲F(1,222) = 7.45, p = .007, d = .36,和更多的感动F(1, 222) = 31.12, p < .001, d = .75,但伴侣牺牲组和自我牺牲组在积极心情、被剥夺感和怨恨方面没有显著差别。
未来的牺牲:在面对未来可能分歧时,自我牺牲组报告出比控制组更低的牺牲的意愿F(1, 225) = 3.68,p= .056, d = .26,而相反,伴侣牺牲组报告出比控制组更高的牺牲意愿F(1, 222) = 6.73,p = .010, d = .35。
结论:自我牺牲组和伴侣牺牲组被试都报告出高于控制组的主观矛盾心理,伴侣牺牲组报告显著较高的感恩、感激、亏欠等特定积极和消极情绪,而自我牺牲组报告出更高的剥夺感、怨恨等消极情绪。本实验中探测到的自我牺牲组的唯一积极地方在于,未来伴侣预期牺牲的意愿提高,牺牲者得到回馈。
Study 4
重复验证实验3结论,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牺牲者报告的积极反应
被试:Prolific上收集数据,399名被试(282女, 116男), 平均年龄为37.5 岁 (SD =11.6)。88.5%被试同居,被试报告平均关系长度为11.9年, SD=12.2
实验程序:采用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到自我牺牲、伴侣牺牲、控制条件三种情况。
之后被试需要报告自己的矛盾心理、积极和消极反应以及在一些特定情绪上的感受(如快乐、哀伤、剥夺感)等,被试也报告自己未来在亲密关系中遇到意见分歧时自己牺牲的可能性,并测量关系满意度后结束实验。
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红框部分为自我牺牲组和控制组显著不同的部分,绿框部分为伴侣牺牲组和控制组显著不同的部分。
图4:study4实验结果
主观矛盾心理:自我牺牲组被试比控制组报告出更高的矛盾心理,伴侣牺牲组被试也比控制组被试报告出更高的矛盾心理。控制了关系满意度以后,结果不变。
积极和消极情绪反应:
自我牺牲组的被试比控制组被试报告出自身更高的负面情绪和更低的正面情绪,也报告出对伴侣更高的负面情绪和更低的积极情绪。并且相比控制组的被试,自我牺牲组被试也报告出更高的内疚、被剥削和怨恨的感受和更少的被伴侣感激或者感谢。
相比控制组被试,伴侣牺牲组被试报告更多的负面情绪,对伴侣感到更多的愧疚和亏欠感和更低的自豪感。伴侣牺牲组被试也对他们的伴侣报告出更高的积极情绪,更多的感激和感谢,而伴侣牺牲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在剥夺感和怨恨感上没有显著差别。
未来牺牲意愿:自我牺牲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或伴侣牺牲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在未来牺牲意愿上没有显著差别。
结论:重复验证study3结论,无论是回忆自我牺牲还是伴侣牺牲都报告出更多的主观矛盾心理。伴侣牺牲组同时报告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多的消极情绪,但自我牺牲组报告的积极情绪不显著,相反,自我牺牲组更多报告消极情绪。不同于study 3,牺牲经历对未来互惠行为的抉择无显著影响,作者认为可能是因为本任务测量的是过去的经历,而伴侣已经为此牺牲做出补偿的缘故。
Study 5
重复验证之前结论,预实验改进情绪测量项目,测量牺牲者的积极反应
预实验:通过预实验编制可以更好测量牺牲者积极反应题目,克服之前测量情绪反应题目过于类别化而实际情绪更加具体的限制,更好测量牺牲者的积极反应。
程序:prolific上招募52被试(44女,平均年龄34.73岁),关系长度超过3个月,回忆一个自己为伴侣牺牲的情况,并列出5个自己感觉好的原因。被试回答用于编码以编制更好测量牺牲者积极反应的项目。编制项目结果如图5所示:
图5:预实验积极反应测量项目
正式实验
被试:prolific招募,242 被试 (162 女, 80 男) 平均年龄36.5岁,SD=11.6岁,86.8%的被试已同居,恋爱关系长度平均为11.5年,SD=10.09
实验程序:被试间设计,随机分配被试至自我牺牲/控制两种情况:在自我牺牲组,被试需要回忆过去三个月中自己为伴侣做出牺牲的一次经历;在控制组中,被试需要回忆一个普通的和伴侣购物的经历,无特别事件。
回忆完后,被试需要完成同study4主观矛盾心理测量,同study4情绪测量,特定积极反应测量项目(如上图,图5所示)和特定消极反应测量(如下图,图6所示),完成关系满意度测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完成实验。
图6:study5消极反应测量项目
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红框部位为自我牺牲组别和控制组显著差异的项目。
图7:study5实验结果
主观矛盾心理:自我牺牲组被试相比起控制组被试报告出更高水平的主观矛盾心理,控制关系满意度这一变量后,结果不变。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相比于控制组,自我牺牲组在有利于伴侣和浪漫关系维度上报告出显著更高的积极情绪;在期望伴侣下次会牺牲以及为自己而骄傲维度上也报告出显著更高的情绪,然而其他的情绪中自我牺牲组和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别。总体来看,自我牺牲组比控制组报告出对伴侣持有的显著更低的积极情绪。
总体来看,自我牺牲组比控制组报告出显著更多的对伴侣的消极情感和消极情绪。具体来看,被试主要在以下几个维度上报告消极情绪:感到目标的阻碍;实际成本的消耗;另外,自我牺牲组还比控制组报告出显著更高的内疚、无力感 、怨恨、不被感激、剥夺感等情绪。
讨论:重复验证实验结果,被试回忆自己牺牲经历时,与控制组相比报告出显著更高的主观矛盾心理。
结果显示,被试牺牲以后,被试会因为有利于关系和伴侣、期望伴侣会对自己做出互惠行为而感到高兴。被试也会因为自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而高兴。但是总体而言,被试对伴侣的积极情绪较低,这可能意味着,尽管实验识别出了一些积极情绪,但这些情绪不足以影响对伴侣整体的积极感情。
研究结果还显示,被试因为目标受阻和实际损失成本而感到不快,被试也报告出无力感、剥夺感、不被感激、内疚和怨恨等对伴侣的更多的负面情绪体验。
研究小结
牺牲有两面性,好处是这种行为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如骄傲、感激和替代他人感到的幸福。坏处是内疚、怨恨和失望等消极情绪。本研究显示,牺牲对于浪漫关系来说是重要的,无论是牺牲还是接受牺牲,都会让被试对伴侣抱有矛盾心理。牺牲者更多报告负面情绪如被剥夺感,同时也报告一些积极情绪如因为做了有利于伴侣的事情而感到高兴等等。牺牲者在做出牺牲后,会更多认为自己的伴侣未来会回报自己。
研究局限
1. 样本都是西方,一般化推论须注意。
2. 衡量矛盾心理采用的都是外显的或自我报告的测量措施,没有采用内隐措施测量。
3. 采用的研究牺牲的措施可能容易诱使人们回忆他们不喜欢或者被迫做的那部分牺牲事件,这可能是研究者没有发现显著提升的积极情绪的原因
4. 实验研究study3、study4、study5采用的是想象做出牺牲或者回忆牺牲经历,但没有直接测量牺牲后的感受。study1、tudy2用最小时间延迟法(minimal temporal delay)研究当天发生的牺牲,但是这两个研究是相关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通过诱导牺牲测量即时的矛盾心理来重复验证本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Righetti, F., Schneider, I., Ferrier, D., Spiridonova, T., Xiang, R., & Impett, E. A. (2020). The bittersweet taste of sacrifice: Consequences for ambivalence and mixed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9(10), 1950-1968.
推荐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