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潘璋篇(上)——孙权的心腹爱将
三国良将系列之潘璋(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败走麦城,在突围时被东吴擒获并处死,令人惋惜不已。不过关羽笔者已经专门讲过多篇,所以本期主角并非关羽,而是率军生擒关羽的东吴将领潘璋。有人可能想指出擒获关羽的并非潘璋而是马忠,其实没区别。首先不大可能是将领亲自去擒而是手下士兵动手,其次东吴的马忠在正史上只言片语带过,并不是重要角色。至于蜀汉也有个马忠,咱们以后会专门讲到。好了,让我们开始正题。
潘璋重大事件之一——孙权心腹
潘璋(?-234),字文珪,兖州东郡发干人。与同列江表十二虎臣的大多数一样,又是一个出身北方的将领。在演义中潘璋是孙策死后,孙权招贤纳士时来投奔的,正史则要更早。上期周泰篇提到孙权十五岁任阳羡县长点名挖角周泰,潘璋也是同时期跟随的孙权。也就是说潘璋在孙策时期就已加入,只是还未显名,具体事迹不详。
潘璋是个性极为鲜明的人,只不过并非高风亮节道德模范,而是完全相反。
《三国志·潘璋传》载:性博荡嗜酒,居贫,好赊酤,债家至门,辄言后豪富相还。
一个生性放荡不羁,嗜酒如命的人,家里没钱就硬赊欠,被债主找上家门,就说以后发达了再还。怎么看潘璋也就是个老赖,老赖欠钱不还总有百般借口,你说你以后能发大财,谁信呢?可孙权就信。
所以孙权后来能成就帝业,确实有过人之处,在十几岁时就有高超的识人本领。可能自信有时候也是一种特长吧,孙权特别喜欢潘璋这股没来由的自信劲,你不是现在家贫吗,我给你表现机会,去招募士兵。潘璋这北方汉子来到江东,倒也不简单,真的招募到一百多人。孙权很高兴,觉得自己没看错人,于是启用潘璋为部将。吴郡还有不少山贼,孙权需要常常与山贼作战,潘璋表现优异,很快被提升为别部司马。
因为潘璋在孙策时期就直接跟随孙权,所以是孙权的元老班底。这种心腹关系在后来起到重要作用,力保潘璋没有因为个性恶劣而受到处罚。关于这点以后会提到,先接着往下说。
后来潘璋被任命为吴郡大市刺奸,负责督查官吏及治安管理。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盗贼消失无影,治安状况大为改观,由此得到孙策赏识,提拔为西安县长。这个西安不是今天的西安市,而是位于豫章郡内,孙策将原海昏、建昌两县拆分成六个县,并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管辖该地,西安县就是其中一个新设立的县。
潘璋重大事件之二——豫章平寇
荆州与扬州(江东)接壤,刘表与孙家父子三世的敌对关系也世所共知。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在双方的长期敌对中,刘表曾经占据强势地位,不仅让孙坚殒命襄阳城外,还多次进兵与荆州接壤的豫章郡。
《三国志·太史慈传》: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并督诸将拒磐。
《三国志·黄忠传》: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刘表侄子刘磐与黄忠驻扎在长沙攸县,刘磐多次进攻豫章的艾、西安等县,黄忠作为部下,必然跟着刘磐作战。所以最早在建安四年(199),黄忠就很可能与潘璋交过手。在演义中,潘璋与黄忠在夷陵之战中有单挑描写,而且黄忠中伏受伤当晚去世。
这当然是小说家言,把五虎将中两人死因归结于潘璋,是有意塑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恶人形象,强化小说戏剧性与人物冲突,正史上并没有这种记载。但罗贯中把黄忠之死与潘璋联系起来而非其他人,显然也是熟读历史,因为根据史料记载,黄忠与潘璋二十多年前就是对手。越是把演义与正史都熟读,这种巧妙的细节安排你就会发现越多。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有深刻原因的。
豫章郡最晚并入孙氏集团,又离荆州最近,所以孙家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包括韩当、吕蒙、蒋钦、周泰等一批东吴名将,基本都有过在豫章各地做县令、县长的经历,用这么多武人做地方长官,可见当时豫章的纷乱,这也有史书上大量关于山贼作乱的记载相印证。
豫章郡
经过潘璋一番治理,西安县武装力量得到加强,击退了刘表军,局势逐渐平静。山贼们又纷纷跑到隔壁建昌县作乱,潘璋又被任命为建昌县长,加武猛校尉。
《三国志·潘璋篇》载:讨治恶民,旬月尽平,召合遗散,得八百人,将还建业。
仅用一个月时间潘璋便平定建昌的局势,不仅击溃山贼,还将他们召集起来,得到八百人的生力军。至于最后一句提到潘璋带兵回建业,看起来没头没尾,其实内含玄机。
潘璋在豫章郡讨伐山贼、防御刘表,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回到后方,更不会带兵回去。显然是后方出了问题,潘璋才会带兵往回赶。
《三国志·周瑜传》: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潘璋本传没有明说的事情,在上面的记载中或许可以寻得佐证。上面明确记载孙策死后,周瑜带兵赴丧,并得以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如果周瑜单枪匹马去赴孙策丧礼,很难说能够争取得到跟张昭同等地位。众所周知江东的投降派以张昭为代表,其他想趁孙权年少而蠢蠢欲动的各种势力也非常多,周瑜带兵是给孙权撑腰立威,作为孙权心腹,潘璋带兵应该也是出于同样理由。
从建安五年至建安七年(200-202),孙权继位初的三年时间都没有发动过战争,要知道这时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及后续战事不断,孙权在江东却毫无动静,直到建安八年(203)才开始向江夏黄祖用兵,错失了三年发展时机。这三年孙权忙于平定贼寇、叛臣以及图谋不轨的宗族势力,元气大伤。所以有周瑜、潘璋等人以武力支持,孙权才有惊无险地渡过最初的危机。
潘璋重大事件之三——隐身之谜
有个奇怪的现象,在孙权上位后潘璋就消失了。再次出现已经是建安二十年(215),中间足足十五年没有任何记载。绝大多数同时代武将都在征讨江夏、赤壁之战、南郡之战中有过一次或多次记载,潘璋却只字未提。
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潘璋成为孙权近卫部队的将领拱卫左右,因为孙权很少亲自带兵出征,所以没有潘璋的出战记录。第二种,潘璋作为孙权亲信留守后方,所以即便孙权进攻江夏,潘璋都没有任何记载。不论哪种,都能推断出潘璋得到孙权非同一般的信任度,这很难得,因为江东集团这一时期内部并不平静,前有200年孙坚之兄孙羌的儿子孙辅勾结曹操,同时孙坚之弟孙静的儿子孙暠也意图夺权,后有208年孙辅之兄孙贲想送儿子到曹操处为质。连孙氏宗族都如此,更不用提那些臣下,孙权长期面对的就是一个表面尚可维系,内部并不团结的形势。
所以潘璋长期消失于史书记载,笔者认为一定是有某种特殊职责,才使他长期没有上前线。在曹魏也有一位类似的人物乐进,笔者也曾经分析过,乐进作为五子良将之一却有大段的历史空白,非早非晚正值壮年却突然消失于史书记载,十几年后又出来统兵作战,推测镇守后方震慑不臣的可能性很大。
推测的事情就到此为止,作为武将终究还是要上战场。
建安二十年(215)初,这是潘璋再度出现的时间。由于刘备占有益州后仍不归还荆州,孙权大怒,派吕蒙领军袭击荆州,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同时以鲁肃领兵至益阳与关羽对峙,刘备闻讯也亲自从益州赶来,大战一触即发。
《三国志·吴主传》载:(吕蒙)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于益阳。
这句话里提到四名东吴将领,分别是吕蒙、鲁肃、孙皎、潘璋。吕蒙与鲁肃是东吴四大统帅之二,孙皎是宗室将领,而且原本后来孙权再次谋划夺取荆州时分别以孙皎、吕蒙为左右都督,虽然在吕蒙强烈反对之下改为吕蒙在前、孙皎后续,但也能看出孙皎的地位很高。
既然与三位大佬一起被提及,潘璋的地位显然不会差得太多。夺取荆州三郡之地是要冒着跟刘备全面开战的风险,孙权一定会精锐尽出,所以在这次行动中留下姓名的,一定是孙权阵营的重要将领。
另外,吕蒙是从零陵返回支援在益阳的鲁肃,而孙皎、潘璋是与吕蒙、鲁肃会合而非被统领,那么孙皎、潘璋的部队最有可能的出发地,就是从孙权处。因为孙权不敢怠慢,已经来到陆口坐镇指挥全局。所以潘璋在孙权这里有一定特殊地位,未必位高权重,但却是心腹之将。
当然,215年这次孙刘对峙最终以平分荆州结束,双方暂时延续了和平,孙权已经集结起来的大军在荆州无处用武,转头又杀向了合肥。
潘璋后续有着怎样的表现,尤其是他的结局与演义小说中有怎样的不同,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