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魔都中产宝妈的口述:父亲突然重病,让我瞬间明白独生子女的苦

▲这是阿呆爸育儿的第228篇原创
文 | 谭檀
我是一个生活在魔都的宝妈。
曾经以为40岁才是中年,没想到35岁就提前遭遇中年危机。
以前一路高考、结婚、生子、工作、买房,都很顺风顺水。
但从去年开始,一切变了。
一边是爸爸中风,两地奔波;一边是孩子上学,我和老公工作压力陡然增大。
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像我周周搭乘的高铁一样,呼啸而来。
1
我是独生子女。
出生在省会合肥,爸妈是工人,从小不富裕,但也绝对不缺吃穿,肆无忌惮地享受着父母的宠爱。
读书也还算争气。
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读书改变命运,我成为了家族里第一个本科生。后来又在上海读研,又成了家族里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
毕业后工作、恋爱都很顺。
在上海读完研,就留下来工作了,收入待遇都不错。
现在想起来,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在魔都早早买了房。
起初为了省房租,住过小半年的群租房。一间朝北客厅隔出的一个小单间,8平方,床板架在砖头上。
但很快,我们咬着牙,通过“三个一点”(两家父母支持一点,小夫妻积蓄拿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我和男朋友(现在的老公)买了一套60平的小两居。
虽然这套小两居是没有电梯的老公房,上班单程也要快1个钟头。
但我很满足,真的很开心。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有几个外地大学生,能毕业两三年就买房?
在上海这个大城市有了房,不再有漂泊的感觉。
那时,我已经快30了,和老公领了证,很快也就怀孕了。
公婆也很好。从怀孕开始,我妈和婆婆就一年一轮来魔都帮带孩子。
如果不是去年底的一系列变故,那这段美好的日子也许会永远幸运下去。
2
2019年入秋的一天,上班路上的我突然接到电话,在合肥老家的爸爸中风了!
情况很差,身子瘫痪了。
我在上海,爸妈在合肥。作为唯一的女儿,我开始了两地跑的日子。
一开始爸爸病情不稳定,我每个星期都要回家。
后来稍微好一点了,半个月回一次。
5岁儿子只能托给婆婆照顾。
好在我妈身体还好,我们手头还有点积蓄,可以请护工,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这样跑了半年多,父亲身体好转多了,能在旁人的搀扶下拄拐走路了。我以为曙光在前了。
3
结果,就在今年五一之前,我打算带一家人回合肥团聚的时候,爸爸又二次中风了。
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
又是疫情,又是单位工作,“上有老,下有小”,一下子压倒我的肩膀上了。
我老公是家中独子。还好现在4个老人,只有我父亲一个人生病。
那未来呢?4个老人的养老,一想到头都炸。
带着父亲求医、做康复、看护的这一年多里,我现在特别怕想到老人的事情。
这一年多的而经历,我突然间发现:
一切都很脆弱,环环相扣的人生,任意一个链条断裂都会影响到整个流程的通畅。
我现在感触就特别强烈:
我们这一代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一旦遇到爸妈生病需要两地跑,不仅烧钱,心心理上的压力真的是巨大。
独生子女的痛,我正在承受。
如果不是因为上海生活成本太高,我真想生二胎了。
4
人到中年,经不起折腾。
我今年35岁了,在魔都待了13年了。
身为女性,拼体力拼精力,已经拼不过90后、95后。
生活上,孩子大了,要操心学习,更操心孩子性格人格的养成。
婆婆可以负责接送,但孩子的学习还是需要父母来陪伴的。
老公工作太忙,经常出差,陪读的事情也只能落在我的肩上。
经常要盯着孩子写作业,还要帮着一起复习预习,嗓子都哑好几回了!
到老人生病,不要说不能帮忙搭把手,还要分精力照顾老人。
老公也是家中独子。
他从小一心读书,也不擅长做家务,还有点大男子主义,职场上的压力也难免会带到家中。
有时候想想,如果当时留在老家,有亲戚有同学,朋友多,会不会好一些呢?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5
这一年多,无力和焦灼,烧在我心。
可能是我太贪心了,工作家庭都想要。
可能是我太脆弱,想想以前双职工的父母,他们也挺过来了,我也应该挺过去啊!
可能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需要不断的渡劫……
在现实面前,“我”越来越渺小。
最后,我也不想强行最后来个光明的尾巴。
“中年人的鬼片,是面对很多问题,没法躲,也躲不了”。今年《脱口秀大会》上呼兰的段子,让我深有感触。
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相信大家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今日互动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老公老婆双职工,养娃像打仗:累到连性生活都顾不上了》。
我的朋友谭檀看完深有感触,于是写下了她这一年多的经历。
我们这一代人,许多都是独生子女,人至中年,压力就像文中所说一样,像高铁呼啸而来。
最怕的就是家人生病。孩子老人,医院、家庭、工作,有时候不是钱的事,而是人手趁不开,处处奔波,心情疲累至极。
你是独生子女吗?上有老下有小,你感到压力最大的是什么事?期待你的留言,聊一聊你的想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