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里的文峪河------《水经.文水注》考略(卷六)

摘要:本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勘验(鉴于文献记载空间维度的模糊性),中观层面则借助Google earth等工具着重从空间维度进行校验,而微观层面则以实地调研及相关考古依据等进行细探。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时空维度的综合考析着重对《水经注》卷六文水(文峪河)流域所涉吕梁地域相关史地疑问:大陵县故城、平陶县故城、兹氏县故城、猪城、曹魏中阳县故城等进行全新探究。

○文水

△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文水出文谷,东径大陵县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东南注文水。

文水,今称文峪河。是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文峪河发源于关帝山主峰孝文峰南麓的庞泉沟。沟水由北向南流,北、东、西三面山峰环围,十多条支沟汇集于交城县横尖镇形成一股规模庞大的泉水,故名“庞泉”。庞泉沟景区崇山幽谷,清流潺湲,林木葳蕤,草甸苍翠;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的栖息之地。(按此则“文谷”亦应属今庞泉沟景区的范畴)

图表 1庞泉沟秋色

王尚义按《水经》所载“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推析汉以前的文峪河只流到今文水县东南就入汾了,由于进入盆地的短距离流程,所以王氏以为汉以前的文峪河河道是较为稳定的……而按郦道元所注,在北魏以前汾阳、孝义境内并无文峪河;文、汾二水在汾阳、孝义境内的分流是汉以后北魏一起的时期[1]。

大陵县故城,方志以为大陵村即汉大陵县城。但检阅相关文普资料笔者以为位于今大陵村西北约3公里的洪相汉遗址颇具规模抑或与西汉大陵县故城有关[2]。(2006,山西文物局)

泌水,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泌水在文水县北八里龙泉村北,有东南注文峪河,平地涌出。

又南,迳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迳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

平陶县故城,谢鸿喜等认为汉平陶县故城即今文水县南23里平陶村[3]。但爬梳相关文普资料,按注文“迳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迳其城内”作方位、考古等综合校验,汉平陶县故城疑与今孝义遗址有关[4]。(2006,山西文物局)

文水又南,迳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馀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一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之名矣。两泽丰澍,则通入文水。

隐泉(谒泉),亦名清河。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隐泉水出汾阳县北谒泉山上,东注山下,又经文水县东南,以下无津渠通流,山水盛涨乃趋下地入于文水。

谒泉山,今称子夏山,位于文水县城西南12.5公里处神堂村北,东起羊沟,西临旋风楼,南到洞沟,北至石堂沟,周长12公里,主峰海拔1690米。因子夏晚年退隐设教于此,故唐玄宗改称此山为“子夏山”,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论语》记述了子夏的一些著名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故此子夏山又被称为“卜山”和“商山[5]”。

(子夏)石室,今文水县西南18里神堂村西北。《元和郡县志》西和县:谒泉山,上有石室,相传以为子夏石室。文水县志云:“神堂村西北四里有隐堂洞原为隐泉洞;有二石室,名商山石室”传说是子夏隐居之所。

文水县子夏石室位于子夏山一陡峭崖壁之上,距地约100米,是一天然石灰岩洞,高10米,深20米。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记载:“隐泉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山壁峭立,有泉隐没不恒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汤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又名子夏山,一名商山。山有石窟号隐堂洞,亦子夏室,其东有马跑泉。”洞旁凿有两孔石室,石室前壁留有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的手迹:“石门宕雪”。(备注:子夏石室在《水经.河水注》卷四又出现一处,但却是今合阳县东老崖下黄河岸边的子夏石室[6]。)

图表 2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的手迹:“石门宕雪”

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河泊,在县直东一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猪城。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猪,盖即水以名城也。

文湖:又名西河泊,金代后渐枯没,故址在今汾阳县东20里潴城村东侧。金大定年间,临湖居民开渠导水入汾,文湖遂没。(谢鸿喜,1992)当然按注文:“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所述北魏是郦道元眼里的文湖面积是极其庞大的,文湖的核心地域约今潴城村,从Google earth 鸟瞰结合海拔方位等校验初探文湖大致为略呈西北东南向的一长大湖泊,其东南缘可抵今孝义与汾阳边界。

兹氏县故城,谢鸿喜等按《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等所载可认为兹氏县故城约今汾阳县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兹氏县在县南10里或15里甄子城(即今巩村)。若按注文 “在县直东一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猪城”考量则兹氏县故城约位于文湖(北魏时文湖南北长约30里, 其南缘约抵今孝义与汾阳边界。)西十里左右的地域。今三泉镇巩村古城恰当其位,故本文以为兹氏县故城即今巩村古城址。(山西文物地图集亦认为巩村古城址可能即赵国的兹氏城[1])

猪城,按巩村古城为兹氏县故城考量,颇疑今阳城乡东龙观遗址与之有关[2]。

文湖水又东,迳中阳县故城东。按:《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西河有中阳城旧县也。

中阳县故城,汉西河郡中阳县则在今中阳县城北2.5公里处的庞家会村[3]。显然与注文所述相去甚远,此文水流域的中阳县故城应系曹魏徙置县的中阳县,治所在今孝义县城。善长未加细校将其与秦汉中阳县故城混淆。

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水出西狐岐之山,东迳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焉。胜水又东,合阳泉水。水出西山阳溪,东迳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迳中阳县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胜水,即今孝河,是文峪河最大支流,该河是由下堡河(亦称北川)与兑镇河合流而成,下经张家庄水库东南行,在五楼庄上游汇入文峪河。

      狐岐山,即今孝义西界山。《嘉庆重修一统志》:狐岐山在县西八十里,一名学颉山,横亘南北;为汾、隰、永宁、宁乡山民往来通衢。

六壁城,今孝义市六壁头村南遗址抑或与之相关[4],待考。


[1]《汾州沧桑》,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

[2]山西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下),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1198页.

[3]马晓东:《中阳县:河之阳兮川之中》,《山西日报》,2005/06/28

[4]山西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下),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1199页.


[1]王尚义:《历史时期文峪河的变迁及其该流域水利事业的开发》,山西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历史流域学研究成果汇编》第一辑,22-26。

[2]《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9期。

[3]谢鸿喜:《<水经注>山西资料辑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9页

[4]山西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下),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1211页.

[5]王学礼:《子夏与文水》,《太原日报》,太原日报网 2015-03-24 09:16

[6]《合阳县文物大全》,三秦游网,2012-7-8

(0)

相关推荐

  • 卷六(3/3)

    邑,罕有知者,后以识胆而去.涑水又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 ...

  • 纵观吕梁十三县

    作为一个山西人来说,你肯定也听过这样一首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在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里所说的吕梁就是指纵贯吕梁全境的吕 ...

  • 为什么孝义、汾阳“不认”吕梁?

    在吕梁生活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在吕梁存在着一种"怪象",那就是"县不认市",这一现象,往往出现在平川四县(孝义.汾阳.交城.文水),其中孝义和汾阳尤其明显. 什么 ...

  • 《水经.清水注》里的修武、宁、攒茅等考略

    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甯也,亦曰南阳矣.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故应劭<地理风俗记>云:河内,殷国也,周名之为南 ...

  • 《水经.清水注》里的清水、白鹿山、黑山等考略

    ○清水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 ...

  • 《水经注》卷五邓里渠、四渎口、古东阿阿胶等考略

    B5 △又东北过东阿县北.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河水右历柯泽.<春 ...

  • 自得趣翁 | 目击文峪河村庄排涝救灾现场

    往期回顾  ·  民国学人马学灏的家国情怀 ·  我访晋剧大师张鸣琴 作者:自得趣翁 10月2日至6日,连续五天强降雨,沙沙啦啦日以继夜.我居住的楼房顶层,阳台漏,卫生间也漏.雨住两三天了,还在滴滴答 ...

  • 《水经.沙水注》所涉太康、通许等地域考略

    <水经.沙水注>考略 A1 △又屈南至扶沟县北. 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乡东南,鲁渠水出焉,亦谓之宋沟也.又迳陈留县故城南.孟康曰: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矣. 沙水,据<水经·渠 ...

  • 《水经.淄水注》所涉营丘、临淄等考略

    A2 △东北过临淄县东. 淄水自山东北流迳牛山西,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博浪泽、官渡等考略

    A4 沟水又东北迳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服虔曰:博浪,阳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所未详也.历博浪泽,昔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于此. 沈清亭,古地名,在中牟县北部.但具体不详. 博 ...

  • 《水经·谷水注》广莫门、建春门等考略

    A6 谷水又东,迳广莫门北,汉之谷门也,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垅也.<魏志>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台见孟津.侍中辛毗谏曰:若九河溢涌,洪水为害,邱陵皆夷,何 ...

  • 《水经.浊漳水注》所涉辉县、浚县等考略

    如<志>之言,钜鹿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读,或作绛字,非也.今河内共北山,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降读当如郕降于齐师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