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仅有一位庙号为“圣宗”的皇帝,他是谁,有何功绩?
相信很多人在了解古代帝王历史的时候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称号怎么那么多,且格式还都不相同?这是因为古代皇帝能够定称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像是庙号、谥号、尊号、年号都是的,接下来我先给大家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
庙号始于西汉、终于清朝,一个“庙”字其实就已经点出了其意义,是皇帝们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为“祖”,之后的皇帝称为“宗”,比如说唐太祖就是李渊,清太祖就是努尔哈赤;而我们比较熟悉的李世民为唐太宗,乾隆则是清高宗。
年号其实比较好理解,就是皇帝在位时期所定的年号,中国古代不像我们现在用公元纪年,都是按年号来算,有的皇帝比较专一不喜欢换年号,或者在某年号内发生过大事件,大家就一般喜欢用年号对其进行称呼,比如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拉开了盛唐序幕,因此又被称为贞观皇帝;而我们比较熟悉的崇祯帝朱由检,这“崇祯”二字也是年号;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皇帝,他所用的年号是宣统,因此他也被称为宣统帝。
谥号是皇帝死后对其的封号,尊号是皇帝活着的时候对其的赞扬称号,但由于皇帝们都已经作古,所以很多时候皇帝的谥号其实就是尊号的累加。一开始皇帝们比较含蓄,虽然赞扬自己的功德但不会吹得太过,像是武则天的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谥号为“则天大顺皇后”,后代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而清朝的皇帝们就夸张了,不一定有尊号,但谥号一定要老长,像是康熙的谥号就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既然说到了康熙,他倒是有个非常具有争议的称呼,那就是他的庙号没有按规矩来,为了歌颂他“继往开来”的功德,庙号没有用传统的“宗”,而是用的“祖”,并且还用上了“圣”这个形容词,称为清圣祖。
“圣”这个字可不能乱用,哪怕古代皇帝们那么喜欢歌颂功德的,真正敢用“圣”这个字的也寥寥无几,毕竟吹嘘太过后人也会加以嘲讽。
能用“圣祖”这个庙号的,除了康熙之外基本都是历朝历代所追封一些更早的先人,给自己这一脉皇室脸上贴金的,比如说唐圣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本名为李耳;宋圣祖为赵玄朗,乃是道教“玄坛真君”,当然我们可能更熟悉他另一个名字,财神爷赵公明。
中国历史上的圣祖数一数还是能够数出来几个的,但庙号敢用圣宗的倒真正只有一位,那就是辽圣宗耶律隆绪。这耶律隆绪到底是何人?怎么敢用“圣”字作为庙号?难道又是跟清朝帝王们一样喜欢歌颂自己功德的皇帝?说实话,站在辽国的角度来看,这辽圣宗倒真是名副其实。
耶律隆绪是辽国的第六位皇帝,他的母亲乃是鼎鼎大名的萧太后萧绰。耶律隆绪在位前期,由于年纪尚小于是由萧绰摄政;后来耶律隆绪逐渐长大,也开始参与朝政。他在位期间积极改革、任用汉人,使得辽国发展至顶峰。
同时在军事方面更是南征北战,不仅屡败宋军,更是跟宋真宗订立了澶渊之盟,从此宋真宗称呼萧绰为叔母,跟耶律隆绪约为兄弟,同时年年上贡;在大众印象中,一般都是中原政权使得四方来朝,但在耶律隆绪在位时期,辽国反而取代了这一地位,西夏以及高丽都向辽国臣服,包括女真等部族也是如此。
不少人应该知道中国古代在世界上有个称呼名为“契丹”,这个称呼正是喊的辽国,当然西方人只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个强势的政权,恰逢辽国崛起,对中亚甚至西亚地区都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让他们误以为当时的辽国就是华夏政权。
有人说耶律隆绪的成就其实源于萧绰,这话对也不对,的确萧绰为耶律隆绪打好了基础,但之后的南征北战可都是耶律隆绪自己打下来的天下,他在亲政期间甚至还开了科举,并且联合周边臣服的国家一同扩张,遏制宋朝发展,可以说宋朝面对辽国的弱势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耶律隆绪。
公元1031年,耶律隆绪去世,卒年61岁,庙号为圣宗,谥号为文武大孝宣皇帝。从辽国来看,耶律隆绪的成就的确对得起这个庙号,而从历史整体性来看,耶律隆绪的确也加深了民族融合的程度,因此也算是无愧“圣宗”二字,不过如果单从华夏政权的角度来看,耶律隆绪的存在就不是那么讨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