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中秋第一诗,浓缩了世人羁旅漂泊的无奈

月亮,是中国人心底最深的情结,代表着每个人内心对故国,亲人,往事深深的眷恋。杜甫思念故乡,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思念亲人,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念及往事,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所以每逢佳节,月亮就显得格外明朗,格外多情。

岭南近来阴晴不定,早寒晚凉,自己思绪也很低落。院中有棵梧桐树,枝上黄叶经风一吹,漫天飘零。昨日一个人在阁楼看书,窗外忽然一声乌啼传来。思绪瞬间跨越千年,想起已忘许久的《十五夜望月》,想起那年中秋之夜王建望着满院的月光无奈的叹息。

大凡青史留名的人,人生多困顿。不是身世凄惨,就是仕途不顺。王建很不幸,两者全占。

代宗永泰元年,王建生于颍川一个贫困人家。少年尝尽人间疾苦,流落魏州乡间,每日都要衣食担忧,大历年间,王建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好不容易考中进士,却因为官员机构臃肿,朝内无人,无职可派。不得已,贞元十三年,三十二岁的辞王建辞家从戎,效命边塞,写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军队呆了十三年后,王建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依旧过着“终日忧衣食”的生活。

宪宗元和八年,已四十八岁的王建终于等来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昭应县丞,熬了这么多年的王建内心的欣喜如风似火。提笔写下《初到昭应呈同僚》:

白发初为吏,有惭年少郎。

自知身上拙,不称世间忙。

秋雨悬墙绿,暮山宫树黄。

同官若容许,长借老僧房。

一瞬间,感慨万千,可自己的政治生涯总算开始了。

穆宗长庆元年,八年的县丞生涯终于熬到头,朝廷授予王建秘书郎官职。定居长安时,王建得以结识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文宗大和初年,再迁太常寺丞。这时的王建已六十多岁,他已知天命,自知今生封侯拜相无望,只希望朝廷体恤民情,使天下疾苦百姓不再受苦。为此,他创作大量乐府诗歌,希望为官者可以为民请命。

大和三年,出于政治考虑,朝廷让王建出任陕州司马,到任之后,王建依旧拖着衰老之躯呕心沥血,为民造福。可惜此时的唐王朝已危机重重,任谁也难挽衰退之势了。唐文宗大和五年,六十五岁的王建感觉来日无多,请求朝廷允许自己致仕,可一封奏折上去等来的却是杳无音信。中秋之夜,王建与好友相约赏月。

望着满院的月光、枝上归巢的乌鸦。王建更加思念故乡,思念亲友。自己可能再也回不去了,想着自己已多年未见至交杜元颖,内心一股悲凉涌上心头,提笔写下《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没人知道王建写完此诗之后内心是如何悲凉,千百年后,我们再读这首诗时,我们会感受到深深地故国情怀,也许,这就是王建希望留给我们的。

时光真的匆匆如流水,昨日好像还是元夕,今天已快到清明,也许不久就是中秋了。一千多年前,他望着院中之景满心无奈。可现在羁旅漂泊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佳节到来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