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

聆听哲学、沉默和自身

聂世昌 /译

聆听哲学意味着什么?沉默和自身又有怎样的声响?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向Four by Three杂志讲述了哲学的责任,分享了他对艺术、存在的嘈杂以及观看和聆听自身之间差异的看法。

哲学和艺术之争可谓历久弥新且纷繁错综。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将艺术从其理想的社会中驱逐出去,并引入哲学作为城邦统治的准则。对于柏拉图来说,艺术是一种幻想的形式,仅仅是对经验世界的再现,从而愈加远离柏拉图主义所谓的理念真理。直到德国理念论,尤其是黑格尔的著作,艺术和哲学才逐渐趋于和谐。在黑格尔看来,艺术也是真理的一种表达,尽管同时艺术也是一种感觉上的因而不完美的形式。

让-吕克·南希是一个法国哲学家,他的著作主要关注从黑格尔到康德、从笛卡尔到海德格尔等思想家。总地来说,他挑战和质疑了哲学对感觉的污名化,以及哲学概念的特权。《非功效的共同体》以及其他最为著名的著作包括《世界的感觉》《成为单一的复数》,都强调了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共同生存的问题,这是他的主要议题之一。于此同时,南希也关注电影、文学、音乐等主题,例如一些论及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河源温(KAWARA)、博德莱尔、荷尔德林等人的作品。

我们和南希讨论了哲学、艺术、沉默、自身彼此的关系。

Q:你的著作一直致力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定位,不仅仅处理艺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问题,而且还关注政治和伦理。你觉得哲学的责任何为?

A:哲学应对它名字的意义负责:philein(爱),在友谊中相濡以沫,而非孤芳自赏。同时,不仅仅占有sophia(智慧),而且居于philein(爱)、友谊的sophia(智慧)之中。

什么是友谊?它是呵护、亲近、不孤独( non-solitude)。它不仅仅存在于人类之中,所有的生命之间都能产生友谊。负责意味着必须要有做出回应。即便在一块石头面前,我可以也必须回应:石头以回声作为回应。但是这个回声并不返回“我”,它不是一次重新-占有,而是我对这个石头,对这个石头的在场做出回应所产生的一次共鸣。然而,人和动物也是一块石头:都具有骨骼。但是,骨骼并非通过回声产生共鸣,也非通过一次呼唤根本就不需要的回声,或者对共鸣的回应,产生共鸣。“I am heeerre”,石头回答说:“yes, you are theeerre“。这里的”eeerre“意味着 “there” 绝不是 “here” 或者 “over there"。

Q:在《听》这篇文章中,你提出了一个问题哲学能够聆听吗?对哲学来说,聆听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能够聆听真理自身

A:去听就是“tendrel’oreille”——字面的意义就是张开耳朵——去听就意味着要对那些嵌入语词之中的东西、对声音、对语调,对震动保持敏感。哲学总是冒险地允许意义孤立和凝结自身。它保有此种危险,但是与此同时,哲学也必然允许意义从中逃逸。柏拉图说,“善超越了所有的本质”(或者存在):这个“超-越“(希腊词epekeina)是什么意思?它怎样才能以不同的方式被转录和表达?

哲学从艺术中学到了真理从来都不能揭示而只能呈现自身。或者说,它不能呈现而只能形成自身。真理让它自己被聆听到:它产生共振,它突然发出响声,这就意味着,它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既不在前也不在后,既不在左也不在右,既不在上也不在下。它不在(It is not there),但是我们听到了。

Q:在黑格尔及其艺术终结论之后,你对艺术的看法采取了一种更为多元的态度,不同的艺术反映了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艺术也在不同的意义之上产生效用。为什么你会拒绝将艺术看作是理念或者我们历史的存在的表达呢?

A:黑格尔想要说的是,由于哲学呈现真理,它超出所有的再现形式,甚至语言本身,所以艺术就不再是对可知真理的有效表达。

但是,这个概念是灰色的。(正如他所说)它是一种剥夺生命色彩的灰色,这种灰色同时也恢复了这个概念的历史刻度。哲学由此来源于生命,甚至来源于概念的生命。如果这个概念是鲜活的,那么它就必须给出它的色彩。色彩不是一种理念,它也不表达理念:它触摸、着色、迸发、抚抱、流淌、沉浸、交叉。它什么也不表达却被事物、身体、花朵、甘泉、天空所表达。它是一种压力(pressure)而非表达。

Q:在你的艺术论著中,你认为思想既依靠于艺术、身体以及普遍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又不能占有它们。为什么思想不能这么做呢?

A:占有自己的身外之物——身体,外部事物——将会剥夺它们的“外部”,以至于连它们独立的天性也会一并遭到剥夺,这不像任何形式的财产分配。它将占有思想所赖以起始的征用(expropriation)。

Q:你对声响和视觉作出了很多的区分,但是也表明了二者是如何互相关涉的。聆听真的包含了抵达自我的另一条路径吗?

A:“自我”和自己之间有一种无限的关系。它没有终点,它无非是敞开和指涉。它既不是“物质”亦非一个“主体”,它是朝向-自身,在自身之中,并且为了自身(to-itself,in-itself, for-itself),它是一种to-in-for-without-towards-by的形式。它听到了自身,并且听到了它所听到的,但是它所听到的只是和自身之间的距离,而自身作为自身敞开。在最初的分析中,看是不同的:主体看到外在于它自己的事物,客体作为一个结果被回指给主体自己。然而,它从未看到客体的所见。相反,所见从观看和视线中消失了。但是,它消失在视野之中的同时也重新再度出现。就像有另外一个视角回过头来观看它自己一样,从这个视角之中它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有和自己的距离。

Q:你的著作中所始终贯穿的就是对自我的哲学概念的质疑,如笛卡尔,认为这些概念将自我同我们具身的(embodied)天性相分离。你认为自我身体的关系诗怎样的?

A:笛卡尔尤其提到“自我”同身体的分离为了更好的理解灵魂贯穿整个身体所迈出的准备步伐。笛卡尔不是二元论者,他对知识是二元论的态度,对存在则是一元论的。一旦我们进入知识之中,无论是在主体还是在客体的知识之中,我们都必定处在二元之中。一旦我们走出了知识,(进入到权力、价值、活动、感情、影响)我们就不再二之间了,我们处于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既不是一也不是二。

Q:你著作中的主要论题,尤其是在你研究海德格尔著作中,通常呈现为和他者一道这个问题。我们世界性的存在真的向他者揭露了我们吗?

A:当然!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是”?因为他者站在我们之外。“和(with)”包含了这种外在,这一外在将我们和我们自身联系起来,正如把他者和他者联系起来一样。“和”也经常是“不和(without)”。“和”以及复数形式仅仅意味着不存在无关系、无连续、无混合的事物,就像没有原子不发生交互一样。每个主体或者发射/接受点,仅仅是一个点,它没有维度,没有任何的所有权,只有准确的发射/接受。

Q:沉默为聆听提供了什么?沉默是否可以被理解为自我的丧失或者回退形式?我们是否在沉默中遭遇到了存在而非在噪音中?

A:沉默也是一种噪音:一阵沙沙声,一阵隆隆声等等。所有这些都发生在词语表面之下,在词语之下,在词语之后。存在不是一种我们可以遭遇的事物。存在不是一个在者或者存在。[1]存在是感觉存在的噪音、感觉它的颜色、它的运动、它的味道。

注释

[1]参见海德格尔相关论著。

拜德雅(Paideia):思的虔诚

“导读”系列衍生的一个图书品牌

(0)

相关推荐

  • 雅斯贝尔斯 | 孔子从来没有过对无限的事物以及不可知事物探寻的冲动

    选自李雪涛<雅斯贝尔斯与中国>东方出版社 2021 雅斯贝尔斯认为,孔子的思想并非一套完全知识状态的哲学,进而认为孔子本人也从未认为自己有一套完全的知识,或者说也不认为这种知识的存在是可能 ...

  • 米歇尔 · 福柯丨真理与司法形式(第一讲)

    真理与司法形式 米歇尔·福柯 / 文 郝晓宇 / 译 1973年5月21-25日,福柯在里约热内卢的罗马天主教大学作了五次讲座,也就是"真理与司法形式".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五次讲座的 ...

  • 哲思:陶锋|阿多诺哲学中的语言思想研究

    德国社会学家西奥多·阿多诺 引言: 阿多诺的语言思想是其哲学和美学的基础,其语言理论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传统语言的批判.通过吸取艺术语言的合理因素来重建人类语言以及重视语言中的真理内涵等.阿多诺试图将分裂 ...

  • 对话高管 | 殷敏:凡是能满足患者需求的工作,阿斯利康都全力以赴

    在中国医药界,阿斯利康是先锋,也是"另类"."先"在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28年深耕中国市场,业务遍及全国各省市.地区,并在2013年以来,着手组建县域团队 ...

  • 《生命深处》创作对话录

    张从杰 : 这段时间,针对杨彩云老师的<生命深处>,我说了不少话. 以前是三个疑问,疑问端木槿为什么嫁给了马向东,疑问最后为什么不能和吴奎结合,疑问为什么就身患重病作别人生. 最近是三大质 ...

  • 内行与内行的对话(上)

    从2010年接触精油开始,关于精油的标准的疑问,就一直在脑子里没有被解决过. ☞ 什么样的精油是好精油? ☞ 好精油应该有哪些标准? ☞ 这些标准又从哪里来? ☞ 那么对应到芳疗应用中,符合标准的精油 ...

  • 亚特兰蒂斯之谜?柏拉图早在著名的对话中有着详细记载

    亚特兰蒂斯之谜?柏拉图早在著名的对话中有着详细记载 我们现在人都知道,当今世界有五大洲,可是或许有人想过,难道地球上除了周五的时候就没有第六大洲了吗? 事实上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地球上确实存在过第六大洲 ...

  • 对话作家叶兆言 | 在文学中,体验人性的至善与至痛

    作家张爱玲有一部名篇<金锁记>,脍炙人口,夏志清教授甚至说,这部小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故事很压抑.年轻的曹七巧嫁给大户人家的残疾儿子作妻子,欲爱而不 ...

  • 假期里的考古人:在井头山遗址与8000年前的先民对话

    2021-05-07 05:15 华人号:中新网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遗存.童笑雨 摄 下了余姚北高铁站,跨越21公里,倒腾两趟公交.这是井头山遗址发掘领队孙国平的"上班"路线.这个& ...

  • 巴菲特:与瑞士洛桑国际学院对话(2008)(附解读)

    2008年8月 近日,世界顶级证券大师巴菲特做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畅谈自己和以色列Iscar公司的合作经历,并对家族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向做了独特的解读,他表示自己随时对全球各地的股票情况进行关 ...

  •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在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对话(1998)(附解读)

    <财富>杂志曾经刊登了1998年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和美国著名投资家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总裁沃伦·巴菲特的一次公开对话. 这是一次面对350名华盛 ...

  • 第1184篇:对话,让教育更暖心

    对话,让教育更暖心 <静悄悄的革命>第1章第5节提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要千方百计的促进交往,即让与教材的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成为教学的中心.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这 ...

  • 东北方言搞笑对话

    木对森说,几天不见,哥几个玩上杂技啦. 卓对桌说,碰上大忽悠了吧,好好的,咋架上拐了呢? 邪对阪说,咋整的,耳朵都长反了? 阪对邪说,还说我呢,你的牙和耳朵都长一块啦. 句对包说,哥们,多少钱买的雪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