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到位,就别喊我去做技工!九头牛来拉的...

钱不到位,就别喊我去做技工!九头牛来拉的都不行!
国家和媒体一直都在焦虑和呼吁,我们国家光是普通技工的缺口都在2000万以上,告诉我们技工是紧缺的岗位,大家赶快去学!
主管部门更是想出了绝招,在中考时进行分流,把50%的中考学生往职高和技校赶!

呼吁和强制能够解决技工紧缺的问题吗?

显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主管部门的目的是不达到的。就算强制50%的年轻人去读了职高和技校,他们出来之后也不会从事相关的工作,更不会做技工!

为什么?我们只要看一看纪录片《国工匠》里面那些技艺精湛,不可或缺的这种顶级技工人员的待遇就知道了!

1.大国工匠顾秋亮
深海载人潜水器制造过程中涉及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密封性,密封性的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钳工顾秋亮。整个中国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做到,毫无疑问是这个行业的天花板。

那么他的待遇和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纪录片中讲关于家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7000米海上试验时候,船刚刚启航,他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当时妻子被查出怀疑恶性肿瘤,领导都来安慰他,后来复查不是恶性肿瘤,回来后他和妻子抱成一团,喜极而泣。

因为他知道如果妻子真的得了恶性肿瘤,他们的家庭根本没有能力负担起治疗费用。

一个顶尖的大国工匠,却连自己家人治疗肿瘤的费用都承担不起,可见他的生活是多么的窘迫。

2.大国工匠胡双钱
C919——中国的首个自主设计生产的大飞机,生产过程中涉及有着数百万个零件,其中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胡双钱回忆:“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而且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老胡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

关系到国防安全,参与国之重器制造的这么一个顶级技工,直到在纪录片拍摄前的一年多,才从住了十几年的30平米老房子搬了出来,而且是贷款才买了70平米新家。”

像他这个年纪的,无论是个体户,公务员还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哪一个不是手握两三套住房?

3.大国工匠高凤林
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设计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有数百根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

这些细如发丝的焊缝加起来,长度达到了1600多米,每个焊点只有0.16毫米宽,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仅为0.1秒。而他的时间80%给工作,15%给学习,留给家庭的只有5%。

他的工作何止是996,对于这种国宝级的焊接大师,与从事互联网工作的程序员来讲,收入可以说是云泥之别。

看完这些,还有谁愿意穷其一生钻研技术?不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年轻人只会逃离这个行业,中考的强制分流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提高技术人员的薪资水平,不说达到六七十年代高级技工与厂长薪资相同的水平,哪怕就是达到和中层管理人员一样的水准,就会有大把的年轻人自觉主动的来从事技术工作。

什么时候有清华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从事制造业的技术工作,那才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开始!

如果你觉得电工大师兄说得对的话,就给我点个赞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