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闻一多的《静夜》
年年有余
赏析闻一多的《静夜》
这首诗最初发表时题为《心跳》,后收入闻一多诗集《死水》,改为《静夜》。本文旨在通过梳理闻一多的人生经历,阐明他的思想变化和复杂情感,并挖掘文本的深刻寓意。
文/尔康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静夜》
文/闻一多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此诗最初发表于1927年5月20日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题为《心跳》,后收入闻一多的第二本诗集《死水》,改名为《静夜》。1925年5月,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26年至1927年间,他携眷回到湖北浠水,接着在武汉和上海两地奔波,后来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教。在北平和南京两地,闻一多的生活比较安定。
一首诗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诗人某个时期社会活动、思想变化和情感波动的形象反映。从1925年闻一多回国任教到1927年闻一多发表此诗,中华民国一直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和民众反帝斗争的局面。奉系军阀张作霖掌控北平政府实权;上海爆发“五卅惨案”;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在广州成立;国民革命军歼灭陈炯明叛军;东北国民军郭松林讨伐张作霖失败;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开战;北京爆发“三·一八惨案”;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战争”;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京奉系军阀杀害李大钊等20位共产党人,这些历史事件给闻一多的思想和情感造成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是闻一多写作此诗的兴起之源。
《心跳》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强烈对比个人的安宁和社会的动荡,表现出诗人对军阀混战的强烈谴责和对民众苦难的深情关切,带有极强的斗争意识和自省情感。
无论是第一部诗集《红烛》,还是第二部诗集《死水》,诗人闻一多始终坚持反帝爱国的主题和“三美”主张的形式。他的第二部诗集《死水》更加突出自己迷茫、愤怒、斗争、自觉的思想变化和复杂情感。
闻一多为何将此诗题为《心跳》?通过查阅《闻一多诗文集》,我在他写于1925年至1927年期间的两首诗中找到了线索。第一首诗是《我是中国人》,原载于1925年7月15日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1期),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没有睡觉!我没有睡觉!
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
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
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
显而易见,闻一多是夜不能寐的。此时,闻一多刚从美国回来不久,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深感中美之间差距巨大,努力实践自己“文化救亡”的美好理想。他不仅从事文化艺术教育事业,还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编辑工作,并且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学者。闻一多的心是滚烫的;闻一多的夜是充实的。
可是,“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影响了闻一多的思想和情感,导致他的爱国热情更加强烈,斗争意识更加激进。第二首诗《唁词》就是他为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而写的,原载于1926年3月25日的《国魂周刊》(第10期),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这最末的哀痛请也不要吝惜。
(这一阵哀痛可磔碎了你们的心!)
但是这哀痛的波动却没有完,
他要在四万万颗心上永远翻腾。
当然,这是闻一多的浪漫想象,与残酷的现实存在差距,但是明显地表明了他的心是翻腾的,不是死寂的;他的魂是清醒的,不是麻木的。在三·一八惨案中,不仅有李大钊、陈乔年等二百余人负伤,还有刘和珍、杨德群等四十七人牺牲。为此,鲁迅专门写了一篇散文《纪念刘和珍君》,对学生运动领袖刘和珍女士给予了高度评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此文的末尾,鲁迅还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我想闻一多一定看过这篇文章,并深受鼓舞。
无论是张作霖掌控的北平政府,还是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都是假借帝国列强的武力来铲除国内夺权的对手,令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倍感失望。所以,闻一多在诗中明确声明自己不接受静夜的贿赂,不稀罕尺寸的和平。他有着更辽阔的视野和更远大的抱负,不满足于写些风花雪月的诗文,不满足于做个逃避现实的懦夫。我们可以在诗中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分明和耿直激进。
闻一多为何将此诗改为《静夜》?当代学者、文学评论家刘复生在《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一文中给出了这样的评论:“'静夜’意象是对现实和文化的批判性隐喻。如果说'死水’意象隐喻了现实和文化的阴暗,表现了诗人直面丑恶的求真意志,那么《死水》集里的《静夜》则体现了在苦难的背景下,诗人对传统的人生和美学情趣的否定,蕴涵了承担苦难的精神。对静夜的批判,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冲突中的选择,这里有对传统超逸人格的鄙视,对'韵雅’的'东方文化’境界的摈弃,表达了承担苦难的人道主义情怀。而他后来以铁肩担道义,甚至以生命去践道成仁,也可以说是《静夜》中承担意识的极致表现。”相比于“心跳”,“静夜”更具讽刺意义,更能突出闻一多的黑暗处境,更能显现闻一多的觉醒心境。
1937年7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面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残酷现实,他毅然抛弃了文化救亡的美好理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此后,他得到了中共昆明地下党的帮助,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学习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成为了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大胆揭露国民党特务暗杀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李公仆的真相。在返家途中,他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不幸遇难。从回顾历史的角度看,这首诗预示着他的人生轨迹发生转折。
尔康读诗会是个人自媒体平台,凡是以“尔康”署名公开发表的诗歌、诗评、杂文等均系本人原创,《草根文艺》栏目公开发表的作品除外,禁止他人抄袭或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有合作,欢迎约稿。
“尔康读诗会”文艺沙龙(微信群)是民间文艺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和共享平台,分为诗歌、绘画、书法、朗诵和茶艺五大版块。欢迎具有这些才艺的文艺爱好者加入尔康读诗会,分享交流,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