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你的摄影入门(19):黑白意味着什么(二)
摄影是黑白的,特别是艺术摄影是黑白的,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摄影界的共识。摄影是黑白的,这有历史的原因,因为摄影一开始不是彩色的,然后差不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无数先辈们大多在黑白的框架内探索。探索在视觉层面上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个是前一个帖子讲的黑白摄影在影调上的完善,技术上主要由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完成,它是通过黑白影调的完美性来体现美学思想,另外一个是形式美学上的,在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那里达到高潮。这两种美学统一起来跟历史上的“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密切相关。
但是安塞尔·亚当斯、布列松们所形成的“传统摄影”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突然被打破了,颠覆者是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和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传统美学要求作品精致,影调完美,主题宏大,结构端正,但是颠覆者的作品画面粗糙,影调不美,构图混乱,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风格的反差。
摄影:优素福·卡什
这是著名人像摄影师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拍摄的肖像,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样的黑白摄影才是“正统”,这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优美,精致,漂亮。但如果这时候有人把下面这样的照片拿出来,你会怎么想?
摄影:罗伯特·弗兰克
摄影:威廉·克莱因
如果你刚开始入门,一定认为这些摄影师不懂摄影,照片丑陋,人物难看,构图混乱,焦点都没对实。
如果我说拍摄这两张照片的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和威廉·克莱因是世界摄影史上的大师,你一定不相信,你一定认为这是在故弄玄虚。因为你觉得这种照片比自己家6岁的孩子拍得还差。但是你别忘了,我在第一篇帖子中讲到的,一张照片拍得焦点不实,构图随意,并不意味着这张照片不好。艺术摄影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提供唯一的、统一的标准,如果一种风格跟另外一种风格截然相反,可能意味着这是一种新的、我们暂时无法欣赏和理解的作品,我们需要了解作品的语境。我在第二贴曾经谈到,印象派刚诞生之时,莫奈(Claude Monet)的《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也曾经被认为是潦草和轻率的。所以过去的经验往往会阻断对新事物的理解。
莫奈:《日出·印象》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一点,艺术界其实一直有一种反精致美学的群体存在,这个群体主要跟历史上的达达(DADA)运动有关,杜尚(Marcel Duchamp)是这个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还记得我在第二篇讲到的杜尚这个人吗?这个人今后我会经常提到)。五十年代现代派艺术达到巅峰的时候,有人又祭出了“新达达”这面旗子,比如美国艺术家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大师的作品:
劳申伯格作品(1955年)
劳申伯格作品(1955-1959年)
劳申伯格作品(1963年) 相信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作品你的神经差不多会崩溃,因为这太不像绘画,太不像艺术了,而且根本看不到“艺术的美感”。注意,这些作品创作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已经属于比较“古老”了。 如果你还不能够理解的话,我只能给你看这样的照片了: 注意照片中年轻人牛仔裤上的洞。为什么今天的人认为裤子故意挖很多洞是美的呢?这就是说大众审美其实已经改变了,他们不再认为破破烂烂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好的。破烂有破烂的美学。这就是审美的进步。 回到正题。你已经认识到,新裤子是好的,有洞的破裤子也是好的,正如优美,精致,漂亮是好的,粗糙、随意、不精致也是好的。精致和粗糙,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所以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1972年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出版了一本空前绝后的画册《再见啊摄影》(bye bye photography),这本画册把黑白摄影推进到一个极端的地步:你几乎看不出他在拍什么,画面是各种混乱的、模糊不清的照片集合。我们来看几张: 森山大道:再见啊摄影 还是看翻书视频吧: 森山大道:再见啊摄影翻书视频 安塞尔·亚当斯是黑白影调精美的极致,同时代的还有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爱德华·韦斯顿的儿子布雷特·韦斯顿(Brett Weston)等,这一派后来也有很多继承者,最有影响的是保罗·卡普尼格罗(Paul Caponigro)。这一传承脉络有人称之为“纯影派”(pure photography),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就没有多少影响力了。这些摄影师为了追求影调之美,几乎全部采用大画幅相机进行创作,而且极度重视暗房技术,对影调的追求几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国内外至今还有大量的追随者。 布雷特·韦斯顿作品 但是五十年代之后,135小型相机成为摄影界的主流了,纯影派被逐渐边缘化,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成为形式主义的高峰,同时,罗伯特·弗兰克和威廉·克莱因则反形式主义,开创了一种个人化、主观化的摄影美学。六十年代,盖瑞·维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dson)、海伦·莱维特(Helen Levitt)等先辈用135黑白胶片拍摄城市街头(街拍)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美学选择。前几年被炒作起来的保姆薇薇安·梅耶(Vivian Maie)也是那个年代的拍摄模式。 摄影:盖瑞·维诺格兰德 摄影:李·弗里德兰德 摄影:布鲁斯·戴维森 摄影:海伦·莱维特 摄影:薇薇安·梅耶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迄今为止,对当代摄影影响最大的拍摄黑白照片的摄影师并不是上述大家(罗伯特·弗兰克除外),而是下列名单: 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 奥古斯都·桑德(August Sander) 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 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 贝歇尔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 等。 摄影:尤金·阿杰 摄影:奥古斯都·桑德 摄影:沃克·埃文斯 摄影:罗伯特·亚当斯 摄影:贝歇尔夫妇 这些摄影师的照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他们即不追求华丽的影调,也不追求花哨的形式,既没有戏剧性的场景,也没有任何视觉冲击力,你第一眼看上去绝对平淡无味。为什么这些大师成为艺术摄影界的顶尖人物?也许哪天你搞明白了背后的原因,才真正懂得摄影的精髓(这个问题要放到后面去讲)。 黑白摄影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迟至是个世纪八十年代才真正结束。今天,当你选择黑白照片的时候,你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世界是彩色的,你为什么选择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