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红学”温暖群像
作者:刘小兵
周汝昌是享誉中外的红学大家,他对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研究,集中荟萃在《红楼小讲》《红楼梦新证》《石头记会真》等学术专著里。近读先生另一本有关红学的人物传记《师友襟期》,则从师友情缘方面,记叙了他在治学研红中与一些名人大师的往来交集。书中所展现的大量书札手迹,以及大师们对红学研究的真知灼见,对于大众多层次、多维度地了解《红楼梦》这部巨作,极具启发意义。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
周汝昌作品《师友襟期》。
周汝昌先生是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生,自上世纪40年代进入学术领域,特别是1953年出版《红楼梦新证》一书后,便以研究《红楼梦》驰名于世。可以说,几十年来中外读者“凡读《红楼》处,皆知周汝昌。”在60载研习红学的进程中,周汝昌与“红学”内外的时贤名家多有来往。他们中既有硕学鸿儒、文史专家,如钱锺书、季羡林、启功等。也有政要贤达,如周恩来、梅兰芳、张君秋等。还有相互切磋的师友,如巴金、沈从文、夏志清等。73篇忆旧性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谈《红楼》、论《红楼》之外,更多的是记录了前辈贤哲的人格与修养。
综观周汝昌对“红学”含英咀华的研究,除了其自身的勤奋努力之外,社会各界的帮助提携亦功不可没。周汝昌记录下了这些暖心的人和事,他在书中特意提到了胡适。有一次胡适看到周汝昌研究红学的文章,便第一时间写信给周汝昌讨论切磋。后来,当他得知周汝昌还只是燕京大学的一名学生时,依然以虚心的态度与周汝昌进行共同探讨。更让周汝昌感动的是,一次他向胡适借阅《甲戌本石头记》乾隆抄本,这可是研究红学的“无价之宝”,胡适二话不说就借给了他。并且从此以后,再无一言询及,书是否还用,何时归还……谦逊大度的品格,让胡适关心青年学子成长的博大襟怀跃然纸上。
《师友襟期》在讲述师友情的同时,还把更多的笔墨集中于众多名家品评研习红学上。在治学研红中,一代文豪鲁迅是绕不开的话题。周汝昌评价说,鲁迅对“红学”的远见和卓议,远远超越了百年间的所有涉《红》的诸位学者。鲁迅首提曹雪芹之书本名为《石头记》,《红楼梦》一名是后人改加的。特别是对于后四十回的续写,鲁迅提出了辨别真伪的法子,“雪芹著书笔法,多有'伏线’。评议续书,应以是否符合雪芹伏线为第一标准。”在周汝昌看来,鲁迅对“红学”的贡献,一是首创在叙述曹雪芹的家世生平时,为之立了一个“简传”。二是将这部伟大的小说定性为“人情小说”,更是一大“革命”。周汝昌因此称许说,“举凡后来'红学’上的所有关键点课题,先生早已逐一地接触到、考论到了,这是多么惊人的学力与识力!”
同样是研究红学,在周汝昌的笔下,国学大师吴宓的治学风格颇有些与众不同。周汝昌把吴宓视作是研习红学中的“网红”,说他不喜作“成本大套”的“论红宣言”,只是像一般不治红学的那几位教授老师们一样地“闲谈漫话”。但就是在这种看似轻松随意的闲谈间,却彰显出吴宓对红学研究的驾轻就熟。周汝昌最佩服吴先生的是,吴宓是第一位指出《红楼梦》是以诗人的心眼与价值观来看社会人生的伟大著作,无与伦比。联想到吴先生的坎坷身世,周汝昌用似近于“曹雪芹型”来评价吴宓,不为世俗理解,但他自己并无意标榜一个“真”字……
而对于另一位研究红学的泰斗级人物俞平伯,周汝昌同样给出了中肯的评价。1964年,周汝昌的学术专著《曹雪芹》出版,寄奉一册向俞先生求证。按常理,一般人碍于情面,往往都会大书特书地说上一些溢美之词。但俞平伯却实事求是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在称许周汝昌写得引人入胜,结构合理之外,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俞平伯认为,为曹雪芹创传“文宜活泼而事戒枝蔓”。而且,就某些论点,他虽同意大半,但另有一小部分,却是与周汝昌的观点所见不同的。对此,周汝昌感慨地写道“这是学者的诚实态度,不肯作'过头’的赞许”。得益于这种严谨和求实,百年来,红学的研究才会如此方兴未艾。
抚卷长思,一部《红楼梦》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浮世绘”。这部鸿篇巨著从问世以来,相关“红学”的研究与探讨,一直就没有停歇。《师友襟期》紧紧围绕“红学”研讨这根主线,尽力挖掘治学背后的人文故事,在展现温暖人性的同时,也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温馨的治学研红的群像。感动于他们精神上的这种泽被,可期的是,后续的“红学”研究一定会更有见地,也会更加精彩动人。《师友襟期》值得深入品味和拜读。(刘小兵)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