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岁青少年的心里都在想什么 

曾在某市少年宫举办的中学生心理咨询活动中,一个中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不愿意早回家。一回去,不是听家长的唠叨,就是吵嘴……”

不少同学恐怕还记得在幼儿园的生活,快到放学时,总是急切地盼爸爸妈妈快来接自己。现在长大了,上中学了,为什么不愿意早回家呢?因此了解11--16岁青少年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如何进行亲子沟通,更好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有个中学生回忆说:“小时候,无论什么事情,都能直截了当地向父母表明自己的意见,给我的印象,父母简直就像博士、教授一样,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还能讲出许多深奥难懂的道理。无论有什么烦恼,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得到父母的帮助。现在父母变了,他们根本不理解我。”

究竟谁变了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可分为8个不同的时期: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11、12岁);

少年期:(11、12~14、15岁);

青年期:(14、15~25岁左右);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时期,是童年向青年的过渡阶段。这里包括两个心理发展阶段:

少年期(相当初中阶段);

青年初期(相当高中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青少年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立志向,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时期。这个时期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相互交错的过渡时期。

从出生到少年期这个阶段,是不自觉地和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时期。这时孩子生活范围极小,客观世界是个模糊的概念。对人对自己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多是重复父母的评论,也可以说是通过成人的眼睛去看客观世界的。在这个时期家长的教育不管正确与否都能虚心接受,而且确信无疑。

就是上小学后,也能把老师的话当做真理,奉为“圣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生理如身高、体重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生理的变化影响着心理变化,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把自己看作是成人了。

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占据自己心房的不再仅仅是父母,而更多的是伙伴、朋友、集体和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个时候,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不再简单地遵从父母的权威,产生了自主自立的愿望,总想摆脱成人的约束独立行事。因而常常不满意父母的细心叮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最怕别人把他们看成是小孩子。为了表现自己是大人了,有时候做些冒险的事情。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是“心理断乳期”,即“青春断乳期”。

为什么叫“断乳期”呢?因为心理断乳与婴儿生理性断乳相似。进入这个时期,一方面意味着青少年长大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青少年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是个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仍需要成年人的教育和扶持。

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但实际上知识贫乏,经验不足,考虑问题不周密,行动上盲目性很大,仍带有孩童时期的幼稚。这就形成了这个时期心理发展上的突出特点——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交织在一起。

心理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自觉性和冲动性。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对人的内部世界和内心品质产生兴趣,,希望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点,自觉地关心自己的发展、自己的作用,并进行自我评价,但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表现在确立目标时,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虽然能主动自觉地参加各种活动,完成不用更多监督的任务,但容易感情用事,易走极端。对老师家长的要求合乎自己意愿的就听,不合心意的就盲目拒绝或顶撞。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易冲动,甚至铤而走险,不顾后果。对勇敢与鲁莽、民主与法制、友谊与义气等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重感情、讲义气。此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引导,会出现不良的品德,或走向犯罪道路。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行为有增无减,而且年龄趋向低龄化。北京市朝阳区对100名初犯违法行为青少年所作的调查统计,其年龄情形如下表:

由此可见,11~16岁是一个“危险”时期。如何顺利地度过“青春断乳期”,对每个青少年是个严峻的考验,关键时要做父母者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做自己命运的船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