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中断崖”?
1.海水的密度是怎样的?
海水的密度是海水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征。
在低纬度海区,由于表层海水温度高,海水密度相对较低。从海面到一定深度,受海水运动的影响,海水混合良好,因此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变化不大。
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出现密度跃层。
但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很小。
经常出海航行的人都知道,轮船的'吃水'(船体在水面以下的深度)在不同海区是不都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浮力,也就是说与海水的密度有关。密度大,海水的浮力就大。
2.什么是海中断崖?
正常情况下,上层海水密度低,随水深增加,密度不断变大,呈正梯度变化。
但有些地方海水垂直密度呈负梯度变化,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就像水在上,油在下,就形成了液体断崖,俗称“海中断崖”。
3.海中断崖有何影响?
潜艇正常潜航时,浮力重力相等。突然由高密度海水进入低密度海水,浮力迅速减小,潜艇快速下沉,就面临巨大危险。另外,高密度海水在上,低密度海水在下,本身就在脆弱的平衡状态中。一旦平衡打破,高密度海水往下流,由此形成的局部水流裹挟着潜艇下沉,极难应对。
二战以来各国海军出现过数次海中断崖的失事。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一个例子,这艘潜艇的排水量超过4000吨,装载有22枚核弹,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造价就高达5000万美元,潜深能够达到400米,但是却在1963年的深潜实验中遭遇海底断崖,瞬间掉入水深达到2600米的海底,远远超过了潜艇的最大潜深,强大的水压将潜艇压爆,潜艇断成6截,小碎片更是散落在数万平方米的海底,艇上的129人也全部遇难,22枚核弹也不知所踪。
END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