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魏伯阳

魏伯阳,东汉著名的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高门望族。世袭簪缨,但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魏伯阳本不是道士,后世道教把他奉为神仙。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是现存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最早著作。该书思想来源本于黄老与《周易》,并参考古炼丹术及炼丹古书,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作者由于“恐泄天之符(天机)”,故行文多恍惚之辞、类比之喻,文字古奥难懂,不易捉摸。《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魏伯阳的思想对后世道教的炼丹术影响极大,历来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不断,由于该书主要谈外丹,兼及内丹,故《周易参同契》的注释分内、外丹两大派。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化学家。

魏伯阳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至汉恒帝延熹十年(167年),其父魏朗(会稽上虞人,“东汉三君八俊”之一)遭党祸被禁锢上虞家中。魏朗之《魏子》可能写作于此时,魏伯阳的儒学功底亦可能于这以后在其父子督导下筑成深厚根基。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魏朗因党祸被害致死。时人尊其为“八俊”之一,魏伯阳则成年。汉灵帝熹五年(176年),因党祸牵连家属,魏伯阳在高压下被迫隐遁山林修道,时年二十六岁。在十八岁至二十六岁之间,魏伯阳的生活大致为进修学业,整理父亲遗稿并编辑成《魏子》一书传世,与淳于叔通之交往亦可能在这一时期,因而奠定了后来入山修道之志。宋代人曾云:“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著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游长白山之事无旁证可徵,但魏伯阳修道之初造访名山可能性很大,是否一定为长白山也无关紧要。魏伯阳的著作有《参同契》以及为“补塞遗脱”而作的《五相类》各一卷,此外《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魏伯阳内经》一卷。至于著书之时间,至早也应在修道十余年之后,若定四十岁左右著《参同契》一卷,那么《五相类》当在又五至十年之后。(以五言句为《参同契》、四言句为《五相类》,说详在第三章)至于《魏伯阳内经》一卷,内容已不可考,因而成书时间亦难以推测。以终年七十岁计,魏伯阳去世之年约在魏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魏伯阳的生平事迹未见于正史。据葛洪的《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五代后蜀时,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的序言中说,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人,不知师承谁氏,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参同契》“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这说明魏伯阳是生活于东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后的人物,他的弟子有徐从事、淳于叔通(即淳于斟,又名翼)等人。
服气炼内丹烧制成外丹
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瞻文词,精通纬候,恬淡守素,惟道是从。视轩冕,如秕糠。乃从阴长生得受金丹大道,後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自己也服丹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也服丹暂死,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後,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魏伯阳生活在东汉大兴谶纬之风的京畿之地,又是黄老道从东汉宫廷信仰转入民间信仰的特殊历史时期,大约从汉安帝到汉桓帝(公元107——167年)这一时期及其前后。
魏伯阳出身于高门望族,自幼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蒙受着谶纬神学思想的儒家经典;也接受了流传民间的黄老道的黄老宗教观点,更接受了民间流传的神仙丹术思想,因此,他不愿做官,酷爱道术,到处寻师访友,求术问道。据说,他曾云游到长白山,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深的真人,传授给他合炼神丹的秘诀,他得到了丹书《龙虎经》潜行钻研,深得其妙。
魏伯阳回到洛阳以后,就隐居山林,修真养性。经过多年养炼,功成圆满。由于他的学识渊博,百家皆通,尤其对大易、黄老、炉丹学说,更是精益求精。他在继承古代《龙虎经》炼丹的基础上,亲自反复实践,融会贯通,达到了当时炼丹水平的最高峰。
魏伯阳在炼制神丹的时候,带了三个弟子。大丹炼成后,魏伯阳看到其中有两个弟子用心不诚,就心生一计来考验他们。他先拿出一粒丹药喂了白狗,白狗吃了就立即倒地而死。弟子们面面相觑,随即又把目光不约而同的集中到师傅魏伯阳身上。魏伯阳看着他们微微一笑,就拿出一粒丹药呑服而下,接着倒地而死。另一位弟子深知师傅不会是骗人,也呑服一粒,就地倒下而死。另两位弟子,暗自庆幸,没有服用丹药,也不敛葬师傅师兄的遗体,就卷起包裹下山而去。二人走后,魏伯阳方才起身,重新拿出真正的丹药,给弟子和白狗服下,于是一同成仙而去。
魏伯阳一行,在山路上飘然而行,遇到一位打柴樵夫,就托他捎信给故乡的亲友,一时传遍乡邻。原来出走的那两位弟子,后来见到了魏伯阳的这封信,却捶胸跺足,真是后悔不迭。这是一个流传下来的传说。
魏伯阳炼制的神丹究竟是用什么原料、怎么炼制成的呢?他没有秘而不宣,而诚恳地告诉后人:
炼丹的基本程序是,先将八石合成“六一泥”;用1/3水银,2/3铅放在铁器内加热,制成“玄黄”;用赤土作釜,内外涂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晒十日,让其里外干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斗。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马粪、糠作燃料,烧三十六日经三次大变,就炼成了“金液还丹”。这就是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一书中所介绍的大体情况。
万古丹经王誉满海内外
魏伯阳早年在长白山云游时,获古人所撰《龙虎经》;又在往来京都洛阳和故乡密县之间,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火记六百篇”,这些丹经是古人炼丹经验的结集,是古人在人类人体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智慧结晶,是东汉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冶炼学发展的里程碑。魏伯阳接受了古人和当时人的炼丹理论之后,开始了实验养炼,又经历了相当长的、无数次的反复实践,获得了真实的经验。魏伯阳面对自己的炼丹成果,产生了极度矛盾的思想:这些成果完全公之于世,不法之徒会借此欺世盗利,自己将受到天的谴责;这些经验完全是秘而不宣吧,那无疑会失传,将是终生十分遗憾的事。有违良知。就这样,在想写而又不完全写明、想传而不泄露天机的思想矛盾状态下,用自己高深的文学修养,精湛的文字表达能力,将他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了,这就是今天流传的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仿照东汉出现的纬书之名《易纬参同契》。“周易”本为书名,“周”是指周代,“易”是取变化多端之义,表示《周易》的特点。“参”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书”的意思。“参同契”是三道公同的经典。三道即是大易、黄老与炉火。
魏伯阳写成《周易参同契》以后,先后秘密地传授给两个人,一个是青州的徐从事,一个是洛阳市长淳于叔通。徐从事的名字己不可考,“从事”可能是官职名。他是《周易参同契》的第一位注释者,由于不愿扬名显姓,因此在注释本上也隐去了自己的姓名。淳于叔通名斟,叔通是他的名字。他爱好道术,擅长占卜。汉桓帝的时候,曾担任过节徐州县令、洛阳市长等职,后来弃官归隐,养性修真去了。《周易参同契》就是通过他们两人而流传下来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遐览》提到的《魏伯阳内篇》是否《周易参同契》的异名?不得而知。至唐代,《周易参同契》始有著录和注疏。五代时蜀地的彭晓,南宋的朱熹,都有注本传世。此后注家蠭起,引起学者重视。不过,都是从丹学角度去研究的。
1932年,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吴鲁强将《周易参同契》译成英文,引起世界学术界重视,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和《普通化学教程》都对此书作了介绍;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三部分专题探讨《周易参同契》的科学内容,更引起国外学术界的注目。
此后,“出口转内销”,《周易参同契》才引起中国大陆科技界、宗教界、气功界、哲学界的广泛注意,“万古丹经王”才被传播开来。
(0)

相关推荐

  • “丹经之王”《周易参同契》

    昨天 <周易参同契>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学术的最早著作,系东汉最著名炼丹家魏伯阳所撰,被道教奉为"丹经之王",对金丹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周易参同契>简称 ...

  •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所著道教早期经典书籍]

    上卷-四言经文 魏真人自序 会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栖迟僻陋,忽略利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宁,宴然闲居,乃撰斯文.歌叙<大易>,三圣遗言,察其旨趣,一统共论.务在顺理,宣耀精 ...

  • 东汉时期的魏伯阳所著《参同契》有这样一则...

    东汉时期的魏伯阳所著<参同契>有这样一则故事,古代有一人因为无知把鱼眼睛误以为是珍珠,最后却伤害了自己.这个社会上本就有很多以假乱真的现象和事物存在,人们往往真假难辨.正如<红楼梦& ...

  • 东汉炼丹家魏伯阳 隐姓埋名超脱尘世

    高道宫观腾讯道学苏州道教2014-07-18 09:33 道教在东汉草创阶段,从朝廷到民间,都因魏伯阳和养生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都向往之.养生术主要是指炼丹--内丹和外丹.东汉中后期,中国道教史 ...

  • 道教史话 | 道教真的形成于东汉吗?

    原创 昆仑千秋雪 龙虎山道教 今天 一直以来,道教的形成时间是一个颇具争议性性的话题!如果道教不是形成于东汉时期,那么道教是形成于上古时期呢?还是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道教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晚呢? ...

  • 汉朝历史人物——蔡邕(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蔡邕(yōng)(133-192)字伯喈,尉氏蔡庄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杰出的书法家.少博学,师事于太傅胡广.蔡邕年轻时以读经为主兼授徒.写作.为了专心致志地做学问,曾辞过陈留郡的辟请.还拒绝了朝庭的徵 ...

  • 汉朝历史人物——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是东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薛莹<汉纪>对他极力称赞,说他"及临万几,约身率礼,恭奉遗业,一以贯之,虽夏启,周成继体持统无以加焉".华峤<后汉书>一方面 ...

  • 东汉末年,董卓篡夺大权后,杀害了哪些大臣?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权臣,因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朝廷从此名存实亡.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入都城讨伐十常侍.在 ...

  • 三国历史人物——鲁肃(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 ...

  • 三国历史人物——董卓(东汉末年权臣)

    董卓(?年-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权臣.公元189年率兵入京城洛阳,擅行废立,独断专权.后被关东诸路军赶出洛阳,临行时,火烧洛阳,盗掘陵墓,使洛阳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