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与保定<br>枫枫秋风
北洋大学与保定
枫枫秋风林外骄,泉流一带涨河桥。
涛声相应梵声近,水色齐连天色遥。
荇藻漪漪随浪涌,蒹葭缈缈逐烟飘。
闲来买渡寻僧话,又听鸣钟送晚潮。
这是清代诗人时来敏(时为清苑知县)为保定城西南风景名胜灵雨寺一带所写的一首典雅的赞美诗。那片美景以“西刹秋涛”闻名。美景就通过美篇得到了流传。可惜的是,美篇犹在,美景已灰飞烟灭。要知道,那可是“靴城”保定的靴子尖处的一颗明珠,是这座城市曾经的骄傲。尤其到了近现代,那里曾经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畿辅大学堂——直隶高等学堂的所在地,以后又是直隶六中——河北大学——河北农学院和河北医学院的校园。一座曾经拥有如此骄人的教育资源的城市,不应该让这片美丽的风景继续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应该挖掘、研究并依据尚存在的历史照片和文字描述尽量恢复重建这座校园和校门前的“西刹秋涛”景区,这既是对曾经骄人的历史负责,也是留住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保定这座二百多年的直隶府城的优雅被埋没和毁灭得过于惨重,是时候逐渐得到修复和重生了。
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直隶总督王文韶为推动直隶教育维新,奏准于省会保定首创建立“畿辅大学堂”。同年,清苑知县劳乃宣于保定西关灵雨寺行宫(今保定十方商贸城附近)开始筹办。这是保定第一所新式大学堂,也是中国首批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与京师大学堂同年创办。1900年10月,法、德、英、意四国联军占领保定,畿辅大学堂及灵雨寺遭焚毁。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原畿辅大学堂的基础上建立了直隶高等学堂,亦称保定大学堂。同年四月,改建的直隶高等学堂开学。1902年丁家立(Charles Daniel Tenney)受袁世凯委任为保定直隶高等学堂总教习,并将该学堂建为北洋大学堂预备学堂。丁家立在保定、在河北新教育发展历史上功不可没。1913年,直隶高等学堂被撤销,并入北洋大学。
请注意这里的年份记载。1895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成立。之后仅三年,在保定就成立畿辅大学堂。虽然学校遭到四国联军焚毁,但二年后的1902年,在原址上就成立了北洋大学的预备学堂——直隶高等学堂,该校毕业生自动升入北洋大学,这所在废墟上重建的大学速度是很快的。无论后来该校址上的几所大学名称如何变化,我们看到过的校园基本上就是1902年重建的直隶高等学堂的模样。这为恢复这座校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直隶高等学堂短短十来年中培养出来的最著名的学者就是梅贻琦,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08年从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直隶高等学堂(亦称保定大学堂),第二年的1909年(宣统元年)6月,梅贻琦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
据有的文章记载,当年在此读书的学生薛允中回忆:1905年8月,他们从广平府(永年县)来到省城保定,同级学生500人,分10个班上课。“直隶高等学堂校址在保定城外西南隅,校舍建筑巍峨壮观,濒临河曲,远隔闹市。亭台楼榭,散布其间,河水支流绕穿校内曲折而出。环境清幽,人迹罕至,诚为育才讲学胜地。该校监督为王景禧,翰林出身。下设斋务、学监,及其他职员多人。中文教务长为清末科状元刘春霖;西文教务长为新自英伦归国之吴烓灵,外有总教习丁家立,往来于津、保北洋大学及本校之间,不时在校小住。”中文课程为国文、伦理、经学、论理各科,由中国教员任教;西文课程为英文、数学、史地、理化等科,由外国教员分担,课本购自国外之英文原版。
这是我们看到的不多的有关直隶高等学堂的描述,很是难得。
也是在高等学堂开学的这一年,,在该学堂西北边的霍家大院,由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慈禧太后批准创立直隶农务学堂(河北农大前身);1913年,直隶高等学堂撤销,校园为直隶六中所占(前身是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后称直隶六中和河北六中)。
到1921年 直隶六中迁至北关,此处与隔壁的农业专门学堂的校园一起成为民国河北大学的校园。1931年河北大学解散后,此处为河北农学院和河北医学院校园。解放后医学院(即直隶高等学堂校园)成为保定八中校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开辟了美好的未来,但不经意间也碾碎了很多宝贵的历史繁华与优雅,而这些正是“未来”的基因,不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浮出水面,未来才更有底气。而直隶高等学堂和西刹秋涛,是整个直隶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保定自己不珍惜,还指望别人替你珍惜吗?与拆建高楼大厦比,这片风景最值得恢复重建。而随着大清河水系还清,恢复西刹秋涛景区的重要基础——水景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家开始期待一个高品质的保定城吧!或许“北洋大学预科学堂旧址”真能成为复建西刹秋涛景区的一个重要理由呢。(照片为当年大学校门和校外风景区。梅先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