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鸿 | 山花落尽山常在
《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
(连载二十八)
作者:秦建鸿
第三章 想要有个家
四、锁锁碎碎(下)
引子:
你知晓一个人心中的隐秘,
那颗从倨傲陷入羞愧的心灵。
哦, 热望的心!
我曾承继,
你赫然有名的毁灭性的部分,
那正熄灭的光辉,
曾一直闪耀……
一一爱伦.坡
小说《释病者》的故事仍在继续,达斯一家游兴正浓。
从太阳庙返回,卡帕西渴望延长旅途,只想和达斯夫人多待一会儿。
卡帕西的建议,迎合了达斯一家的心愿。
当年她和达斯先生上大学时结得婚,紧接着孩子出生了。
一切措手不及……
达斯夫人未完成学业,整天在家看孩子,精疲力尽,心力憔悴。
鲍比,是在一个撒满橡皮玩具的沙发上怀上的。
那天下午,达斯夫人百感孤独,他们的朋友前往英国来道别,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我已经痛苦了八年!”
达斯夫人继续说道:“你是一个释病者,能想个办法说点什么,减轻我的痛苦吗?”
此刻卡帕西心烦意乱,他毫无准备,更没料到达斯夫人竟然让他来解释。
卡帕西觉得,这是个无聊的小秘密,一阵受辱的痛感。
于是发问:“您觉得痛苦?还是内疚?”
达斯夫人愣了一下,似乎忽又明白了,再也不说什么。
痛苦?
亦或内疚?
达斯夫人那份内疚和痛苦,深深的自责,源自于潜藏的爱意一一
对丈夫,孩子,及其整个家庭。
或许达斯先生早已知晓,陈封心底。
只因爱着妻子也爱孩子。
卡帕西渴望惊喜,却得到一段隐秘,卡帕西被刺疼了。
这个刺点恰是卡帕西所要守住的底线。
内心深处总有一丝秘密,有时温习,亦是一种甜蜜的享受。
有时却不堪回首,日久而沉重,直至无法承受的负荷。
个体的隐秘,独特的生命,无法解释的感受,另一种释病。
我们往往能够剖析别人,却难以解释自己。
倾诉与谛听,情感温馨的纽带,完善心灵交互的诗意之美。
一腔心曲,
一派风致。
小说《释病者》具有双重的审美意味,既是病痛的解释,又是灵魂的安抚。
女作家裘姆帕·拉希里将人们自身的迷惑,碰撞于男女之间,碰撞于不同的观念之中,碰撞出最大的不协调。
显然没有这种摩擦,也就不可能有人类共同的相汇点。
看似杂音,奏响美的音符。
小说结尾,卡帕西注意到一个细节,达斯夫人从包里抽出发刷,为鲍比梳理头发。
随之带出了那张,留有卡帕西地址的小纸片。
瞬间,纸片随风飘走……
卡帕西知道,这就是达斯一家留给他的照片一一
一张难忘的照片。
留下的永远是美好的。
就像雨过天晴,空气更明朗。
秦建鸿教授,上海作协会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读者导报》社记者编辑,负责阅读评论版面的工作。
讲课之余从事美学及社会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
出版专著:《曲阜三孔》、《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自在生活---与美同行》。
发表论文系列论文:文化守恒及其审美。关于文化守恒项目,经多年的致力研究,雏形理论框架。此理论价值普适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提升人的精神内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