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残疾人新政策,正式实施
据记者了解,我国有8500万名残疾人,其中重度残疾人2500多万名,有托养需求的近千万名。面对这些需要托养的群体,其托养机构和人员配置也是一大难题。
此次《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对抚养服务机构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以及场所规格等做出了具体要求。在人员配置和管理方面,该标准作出了详细要求。比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残疾人社会工作、医疗或康复、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或疏导等专业能力,每年需参加相关专业规范要求的业务学习或专业培训。
此外,在场所要求方面,《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要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应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建筑面积应按照床位不少于10张、单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合居型居室人均可使用面积不小于6平方米,卫生间应配备残疾人蹲位,居室和卫生间应配置紧急呼叫设备,日间照料托养服务机构应为残疾人开展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的功能区。
“这个标准对提升我国残疾人托养服务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提供了参照依据,对全国各地建立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地方标准提供了方向指引。”参与此次标准制定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何侃说,这也为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了相应参考。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残疾人群体有智力、听力、精神、肢体等不同残疾类型,要助其真正脱困、获得“善养”,需要分门别类的进行托养服务,为此,《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对残疾人托养服务的生活照料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对寄宿制照料、日间照料两类机构提供服务的主次和重点有适度区分。在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方面,应对有需求的服务对象进行自助饮食、穿脱衣物等自我照顾能力训练和行走、上下楼梯等室内外移动能力训练。而日间照料托养服务机构更偏重于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劳动技能和辅助性就业。
比如,模拟超市、银行、公共交通等场景,提高残疾人在物品购买、钱币存取、交通工作乘坐等方面的技能,以及为他们制定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培训计划,提供职业介绍、辅助性或支持性就业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的出台意味着16周岁至法定退休年龄段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将可获得由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提供的生活照料及护理、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运动功能、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等托养服务,这些将有助于帮助更多残疾人建立生活信心,更好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