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宏观经济的两种方法

怎么理解宏观经济?笔者认为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从“秩序”角度考察宏观经济的方法,这是奥地利学派采用的方法;另一个是用总量、数量或参数来描述宏观经济的方法,这是主流经济学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方法以均衡思想为基础。要说明的是,虽然凯恩斯认为市场是不能出清(非均衡),但他采用的是马歇尔的均衡方法。在这种均衡方法中,真实的人的行动被遮蔽。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也有主观价值的思想,但它只是一种效用(心理)意义上的主观价值,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思想也是以服务于说明均衡为目的的。当用给定的偏好和函数取代真实的人的目的和行为之后,多人之间的合作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真正的宏观经济问题就消失了,剩下的就是求解最优。宏观经济学只是这种“没有真实的人”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延伸。

相反,在奥地利学派看来,“宏观经济”应该被视为人类行动的合作过程,或一个多人如何有效达成合作的秩序。这与奥地利学派把人视为真实的人,或一个能够自己做出决策的人有很大关系。

上面说宏观经济学方法基于均衡思想,而奥地利学派基于秩序的思想。但是,这并不是说秩序和均衡是冲突的两个概念,或者说均衡概念对于秩序的理解毫无帮助。我们可以认为秩序的每一个状态都是均衡的,虽然这样说意义不大。在考察秩序时,可以把均衡作为考察现实世界的一个参照,如米塞斯那样,构想了一个“均匀运转的经济”作为参照。这与主流经济学抽离掉真实的人的行为,用“经济人”取而代之,把虚构的均衡世界当作真实世界来研究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宏观经济的考察而言,笔者认为秩序的方法比宏观经济学(均衡)的方法更合适,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数量、总量或参数的最优不能代表个体的幸福。宏观经济学的方法隐含了效用可以加总的,并且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思维。但是,正如米塞斯所说,“经济活动的结果总是欲望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只能由主观来判断”(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p3)。所以,我们无法用总量、数量或参数指标来说明个体欲望的满足,那是客观价值论。相反,良好的秩序则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说明个体欲望的满足。

二是在秩序的方法中,秩序、正义和效率三者是统一的,良好的秩序意味着正义,同时由于秩序赖以凭借的规则是经过自发的演化过程挑选出来的,那些对人更为有利的规则才能在演化过程中胜出,因此这种秩序也是有效率的,效率也是这个规则之上的效率。相反,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追求的是实现某个人为设定的整体目标,它意味着实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或者说,手段的正当性是以是否实现那个目标来衡量的,而不是以非强制情况下,通过自发演化,本来可以产生的规则来衡量的。它的效率标准是“是否实现给定目标”,因此,这种效率与正当性是无关的。由于把实现给定的目标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也导致那种本来可以出现的规则不能出现,或使之扭曲,这也就是破坏了正当性。这种情况下的效率也不是真正的效率。

如说秩序比宏观目标更可取,那么,怎么才能产生“好”的秩序?我们说,“秩序”是有法则的。如我们想生活得更好,我们选择的手段必须遵循秩序的一般性原理。不是“人定胜天”,想怎么干都可以。这样的法则是确切的,不需要“实证检验”,那些实证主义者往往理解不了这一点。发现这样的法则,正是经济学的伟大贡献,这种“发现”主要归功于门格尔、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他们纠正了古典经济学的关键性错误,使经济学回到其本来应该具有样子,这是重要的,也是惊心动魄的扭转。在上述三位经济学家中,米塞斯建立的“行动学”可以看作是一个关于自发秩序的一般原理。这种自发秩序只是前面所说的“好”的秩序的另外一个说法。他的这个理论也可以说一面照妖镜,使那些错误的学说原形毕露。我们要知道,正是那些错误的学说,使秩序扭曲,不断地让人类蒙受灾难。

哈耶克在法律和政治制度方面讨论了秩序问题,在更为现实的层面对米塞斯发现的自发秩序原理进行了具体化。在非强制的情况下,自发演化产生的规则需要被遵循,这是产生自发秩序的前提条件。相比之下,宏观经济学的方法把规则(秩序)问题取消了,它假设可以瞬间实现协调,这样也就把经济问题简化为一个求解函数最大化的问题。

秩序方法和宏观经济学方法的区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理解并遵循秩序的一般原理,才能产生促进公众利益的秩序。除非我们真正理解秩序的一般原理,否则我们无法判断各种秩序的优劣。其二,真正重要的“宏观经济的问题”是怎么产生“好的”秩序的问题,而不是实现某个给定的目标的问题。无论这个目标是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还是其他动人的目标。我们不必太关心宏观总量,而要关注秩序(规则)。在“坏”的规则下,可能也会出现“好看”的总量,但这个总量和良好秩序下产生的总量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奥地利学派的周期理论往往也被视为“宏观经济学”,但这种宏观经济学与主流的宏观经济学是不同的,因为它建立在对前面所说的秩序的一般原理的理解之上,而不是前面说的那种均衡思想之上,所以它更应该被归为一种秩序理论。

文章比较了认识宏观经济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秩序”方法,另外一种是“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宏观经济学对宏观经济的研究方法是错的,它看不到秩序,把经济问题变成一个数量和参数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危害性被严重低估,如追求宏观总量目标,必然使扭曲的制度无法得到纠正。由于不考虑制度的正当性,宏观经济学对现实毫无批判能力,也使很多人失去了对现实的批判能力。它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另外方向,而不是对秩序和制度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