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肺部和脑部被吃空!体内生5000条寄生虫!竟是因为…这个习惯你也有!

太!恐!怖!了!

孩子入院后检查发现体内竟长满了寄生虫,
不仅如此,奇生虫已从孩子的肺部游到了各个器官!
肺部、胸腔、腹腔还有颅内都发现了有虫子寄生!
戳视频
↓↓↓
视频中,在小朋友体内发现的寄生虫叫肺吸虫,常寄生在螃蟹和小龙虾等水生物体内。
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是吃了不熟的螃蟹或小龙虾,才导致了肺吸虫病,引起了咳血、发烧等一系列症状。
其实生吃
或吃没煮熟食物的这个习惯,
好多小伙伴们都有!

相关新闻
杭州的夏女士平时很爱吃小龙虾,但是有一天她突然发烧还咳血!看了她的CT片,医生都惊呆了!她的肺被肺吸虫钻出好多个洞!
医生说,肺吸虫是跟着不干净的小龙虾被夏女士一起吃下肚的!
有记者在菜场随意买了一只小龙虾, 放入超声波清洗机,过了一会儿水里多了一条长约1公分的虫子!
医生说,
这些寄生虫可以在人体里存活多年,
还会在全身到处游走,
伤害我们的组织器官!
想想真是毛骨悚然!
所以小编不是吓唬你:
鱼类、肉类中有寄生虫!
吃法不对,会让你吃下很多虫!
讲一个小编亲身经历的事:
↓↓↓
小编的姨夫在四川生吃了一只溪蟹,回来后就是咳嗽,吃药挂水怎么也不见好。后来还被医院误诊为肺破洞即气胸,让其住院开刀,真是受尽了折磨!
结果,他在家休息了一年多始终还不见好,无奈到上海大医院一检查,原来是寄生虫在作怪!只需打虫治疗!

喜欢吃福寿螺、黄鳝、小龙虾、生鱼片、牛排、田螺、荸荠的小伙伴们注意了!下面的内容一定要看!可不要说没提醒你,看完再吃也不迟啊!
一只福寿螺
可能藏着6000条寄生虫
福寿螺带有多种寄生虫,一只福寿螺中就多达3000到6000条。食用福寿螺,必须经过100摄氏度的高温彻底煮透
黄鳝没熟千万别吃!
颚口线虫会钻进眼睛
显微镜下,不管家养还是野生黄鳝,都有颚口线虫。当人吃了带颚口线虫幼虫的鱼类,它会像无头苍蝇在人体内乱窜。进入眼睛可致失明,进入大脑还可能致命!不过,只要达到沸水温度,煮熟煮透,颚口线虫就会死亡
小龙虾不熟不要吃
可能携带肺吸虫幼虫
北京市卫监部门表示,用烤、炒、腌、醉等加工方式不能将小龙虾体内可能携带的肺吸虫囊蚴(幼虫)全部杀死。预防肺吸虫并不难,只要不吃生的或半生的小龙虾即可。另外,小龙虾的虾头易潜伏细菌、寄生虫,一般不要食用。
淡水鱼生鱼片有肝吸虫
吃完肝脏上长万条虫
广西一名男子,常吃淡水鱼生鱼片,肝脏上长了上百条瓜子仁状的虫子,它们就是通过生吃淡水鱼进入人体的!有的病人肝脏上甚至有上万条虫子!只要加热超过90度,几秒钟肝吸虫就会死亡
吃“三分熟”牛排
长出1米多绦虫
牛带绦虫是人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成虫为乳白色,扁平状,分为一节一节的。牛带绦虫很长,最长的可达4-8米。为了确保安全,吃牛排还是选择全熟的吧,如果要追求口感,在保证采购和加工过程安全的前提下,至少也要七成熟。
羊肉没涮熟
可能感染弓形虫
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以传染弓形虫,而且感染几率很高。人的传染源主要来自于这些动物的肉类,比如涮牛羊肉的温度不够、时间过短、吃生肉、切肉案板被污染、未消毒的感染牛羊的奶等等。
小伙爱吃田螺
体内取出4条虫
贵州遵义市桐梓县一名青年,天天晚上都要吃一盘田螺,渐渐的,他的眼白、皮肤都呈现出淡绿色,并且腹痛。医生最终从他的胆总管里取出4条长约10mm、宽约8mm的肝片形吸虫。
荸荠别用嘴啃皮
可能感染姜片虫
荸荠容易感染水中常见寄生虫,如果没有清洗就吃,附着于上的姜片虫囊蚴就有可能进入人体。吃荸荠要充分浸泡后清洗,用开水烫,再削皮吃。不要用牙齿啃皮。如果把荸荠煮熟或者做菜吃,更让人放心。
调料和白酒,无法杀虫
在品尝日式鱼生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配上一些酱油、醋以及芥末一起食用。

有人认为这些调料对寄生虫和细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寄生虫会被白酒中的酒精杀死。
其实这都只是错误的猜想!
来看下这些研究吧!

  • 酱油
在33%的盐水中,其第三期幼虫可以存活超过8天。有研究结果称,异尖线虫幼虫甚至可以在酱油中存活至少11个小时。
异尖线虫幼虫对于酸的抵抗力也不弱,在人工胃液的测试中,其虫幼虫存活期超过10天;直接测试异尖线虫幼虫在醋中的存活时间,结果是超过100个小时。
  • 芥末
虽然有研究证明,只要“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时间”,芥末汁就可以杀死100%的幼虫。可是仔细看看数据,所谓的“一定时间”是指45-50分钟。你,做得到吗?
有研究称,38度和50度的白酒分别可以在24分钟和15分钟内杀死异尖线虫幼虫。这个时间比起芥末来要短了不少。
但白酒与食物在口腔和食道中的“亲密接触”几乎不可能长达15分钟,而一旦进入胃中,白酒的浓度又会被稀释。此时的白酒还具有杀虫的能力吗?
由此看来,
调料和白酒只能用来调节口味和增加用餐情趣罢了。
食用高温烹调的食物
是防止寄生虫病的有效手段。
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芥末酱油香醋白酒之上
一旦出现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