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思维的碰撞,是多思考
今早,打开手机看到有网友在我的《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死者的安魂曲,青春的墓志铭》一文下方留言道:想多了,人生就是吃饭、睡觉;工作,家人。
想来,确是事实。
所谓一分为二,很多时候,很多观点,都能在自己一定的思维范畴内站得住脚。所以,我惯常不对读者的“负面”评价做任何反驳性解释;同时,也不去多想,以平常心待之。
不过,今天这句话却是让我的思绪活跃开来。吃饭、睡觉,自然是人活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工作呢,则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还有家人,是我们最直接的奋斗理由和动力;而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将生活过成只为简单的日常所需、单纯的情感需求,那么,他便活到了非同一般的境界。
然而,事实上呢?生活中很多人都绕不开对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其他事物,比如财富、身份、地位、荣耀、享受,等等这些身外之物的诱惑与干扰;总是在自觉不自觉中与人较着劲儿地去争取,去奋斗。美其名曰,为了更体面地活着,为了活得更好。
这恰恰说明了,我们活得不明白。其实,为活着而活着,才是活着的最高境界。就像余华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在昨晚,我刚刚合上苏童的长篇小说《米》,这本书主要是探寻人性与生存之悲;之所以悲,就是因为人活着活着,就不单单是为活着而活着了。
故事中的五龙,一个乱世中的逃荒者,从青年到壮年、老年,直到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米对他来说都是最大的精神慰藉,除了米之外的其他东西,他通通不屑一顾;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终也还是活成了欲望的奴隶,无法摆脱对钱财、对女色、对别人的眼光、特别是对仇恨的束缚。
所以说,人生真的不单单是吃饭、睡觉。不过,这种纯粹的人生追求倒是被很多人所向往;且是我们常说的那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所谓“温饱思淫欲”,这是人之本性,且是恶性。所以,这里的“向往”便成了因不能至,故愈加向往了。
这个时候,精神的追求便成为一种救命稻草,在关键的时刻,迷惘时、痛苦时,心力憔悴时、悲喜交加时,给我们以安慰和放松,获得暂时的解脱。
这精神的追求,大多在娱乐方面。像音乐、像游戏(这个游戏是指棋类、运动类等方面,而非电子游戏)、像电影戏剧、像画画、像书籍等等。其中,个人认为,书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它在抚慰人心、稳定心神方面尤为有效。
且将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这一层意义抛开来,单说通过读书从中获得的感悟对我们的益处,就足以说明一切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书,不同的人来读,能看到不同的东西,发掘出不同的内涵;从而,体现它不同的价值。
这价值,除了愉悦心神之外,便是直接地反馈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了。
所以,我惯常不习惯在自己文章后网友的留言中再说些什么。我之观点全在文字中,而大家的观点各有各的光芒;它们相遇、碰撞、融会,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这个整体,便是文学作品带给我们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想的太多,有好处亦有坏处,这要看针对的主体。生活中,忌讳想的多做的少;而当我们读完一本书,特别是那种能感动我们、启发我们的书,是一定要多想想的。一本书带给我们的体悟,往往是一时间的思维碰撞,一不留神便电火石光、稍纵即逝了。
所谓“趁热打铁”,防备的就是那些有用的东西随风消散。
最后,愿我们都能最大限度地靠近活着的最高境界,为活着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