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剥夺亚圣孟子的地位,并将其赶出孔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天下读书人的代表,他在世时就被尊为“天纵之圣”,去世后更是被后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更是与封建王朝产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对孔子进行褒封。

孔子

为了祭祀孔子,封建统治者还特地修建了孔庙,并选出对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做出大贡献的人,配享孔庙。在孔庙大成殿中,共供奉着17人。除了孔子外,还有“四配”和“十二哲”。其中“四配”分别是指: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以及亚圣孟子。但朱元璋在读过孟子所著的书后,却勃然大怒,宣布将孟子逐出孔庙?这又是为什么呢?爆史君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

朱元璋的童年经历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祖上几代都以务农为生。别说读书,就连吃饭都成问题,所以朱元璋本人对于读书人并没有认同感。除了贪官和地主恶霸外,朱元璋最看不上的就是读书人。而他之所以识文断字,是在当兵打仗的间隙学的。

朱元璋剧照

在当了皇帝后,他虽然不得不利用文人帮他治理天下,却并未给读书人好脸,如他命令有司造成均,“凡士人肆习案座,皆以独木为之”。手下问他缘故,朱元璋语气冷漠地回答道:“秀才顽,使之坚厚,毋败吾案。”可见读书人在朱元璋心中是何等地位!

当然,朱元璋也不会将儒生一棒子打死,毕竟像刘伯温、李善长等人还是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大儒宋濂的人品和学识也很让他佩服。他只是不像文化人出身的皇帝一样推崇儒家。那孟子又是什么地方得罪了他呢?这还得从孟子的思想说起。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荀子之前,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中唐时期,韩愈将孟子列为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孟子其人及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代,儒学兴盛,孟子的地位迅速上升,《孟子》一书也被列入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论语》、《中庸》合为四书,孟子的地位愈发提高。元朝时期,孟子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

而孟子虽然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但也有自己的创新。孔子是鲁国贵族出身,一生强调“仁”和“礼”。他所谓的“克己复礼”,其实就是恢复周礼,遵循原有的等级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孟子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

在孟子的认知中,人民的利益要高于君王的利益。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如果不顾百姓死活,实行暴政,那百姓便可以起来将其推翻。而推翻这样的天子,并非弑君,而是像周武王推翻纣王一样为民除害。

至于君臣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二者是平等的,互惠互利的关系。如在《孟子·离娄下》篇中,他就阐述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大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果皇帝不把臣子当人看,臣子则有权利推翻他。也正是这一段话得罪了朱元璋。

朱元璋与孟子的较量

当朱元璋看到《孟子》中“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时,勃然大怒。他是一位权力欲很强的君主,希望能将权力牢牢抓在手中。至于君臣之间的关系,他完全没有想过平等。如果君臣之间是平等的,他辛辛苦苦当皇帝干什么?为了加强皇权,他后来甚至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15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他又如何能容忍孟子言论中的“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剧照

所以朱元璋愤怒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意思是,若孟子活到今天,岂能免我一刀?他认为,孟子文章中的话,不是一个当臣子该说的。所以他命人将孟子驱逐出孔庙,不再拥有配享的资格。同时他下令:“(诸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

朱元璋不准臣子为孟子求情,难道这些读书人就没有办法了?当然不可能。臣子们深知古代帝王迷信星象之说,所以没隔多久便报告朱元璋:“文星暗淡,天象有异。”这是动摇国本的征兆,朱元璋自然很着急。他想想自己最近做了什么错事,发现就是将孟子赶出了孔庙。所以无奈之下,只好再让人将孟子请了进来。

孔庙

当然,朱元璋对于孟子的言论依旧不认同。虽然无法将孟子赶出孔庙,但他还是下令删除《孟子》中不合时宜的章节和言论,比如《尽心篇》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万章篇》中的:“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以及《离娄》篇中的:“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他将孟子的书删除了85条,只剩170多条,刻板颁行全国学校。

结语

朱元璋虽然不同意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但他对百姓却很仁慈。一方面,他设立了惠民药局,免费为百姓看病和发放药品。另一方面,他又成立“养济院”,专门收留城中的鳏寡孤独,保证弱势群体有饭吃,有衣穿。在老百姓去世后,明政府还有国家公墓性质的“漏泽园”,负责办理老百姓的丧事。

惠民药局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在南京推行“社会保障房”试点,让无家可归者有安身之所。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朱元璋都为百姓考虑得很周到。他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一是因为杀功臣,二是因为杀贪官。笔杆子掌握在文人手中,朱元璋自然不会留下好名声。

参考资料:《孟子》、《明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