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技能四:让语文课的提问更“精彩”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提问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一、在关键处提问

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

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又如教《爬天都峰》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达到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的特点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接着提问:

师:作者第一次爬天都峰,还没爬天都峰时的心情怎样?

生:作者感到很害怕!

师:课文当中,你是从哪里看出害怕?

生:我看到“发颤”这个词看出,说的是作者看到天都峰心里就发抖。

师:作者真的是心里害怕吗?为什么要“发颤”呢?

生:因为天都峰的“高”和“陡”。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天都峰的“高”和“陡”?

最后让学生画出有关“高”和“陡”的语句:“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笔陡”和“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学生再读一读,品一品句子的意思。这样步步追问的设计,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为学生理解下文作铺垫,教学目标已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里,真可谓是水到自然成,事半功倍,使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效率提高。

二、由浅入深提问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的:先问“什么是'爱慕之心’?'之’是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的'生’是什么意思?”再问“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最后,再问生活之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出来吗?”这样按作者思路,循序深入,层层剥笋,化难为易,逐渐加深理解,自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激活思维

经验丰富的教师,每次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当教到蔺相如在渑池会“智斗秦王”的时候,我说:“从这个故事体现蔺相如什么品质?”学生一下子被我的这个问题问呆了。我知道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一下子回答的确很难,要用我的语言来为学生铺平道路:“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是怎样反击?

接着我用课件展示课文语句:

就在这时,蔺相如捧着一个缶,突然跪在秦王面前,说:“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

再指导朗读,“哪些词是写他的神态、言行的?”学生再读课文后,很快找出“捧着、跪、声色俱厉”等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声色俱厉”,“谁能读出蔺相如的'声色俱厉’?”“你从蔺相如的那些语言、行为中看出什么?”

生1:蔺相如很勇敢不怕强权,临危不惧。

生2:他很热爱赵国,敢于维护国家尊严。

生3:他对秦王的语言,表里彬彬有礼却不容质否、没得商量。

生4:他会利用自己的智慧维护国家尊严,有力反击秦王。

师:面对威震四海的秦王,从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

生齐:“智勇双全!”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的一个提问适时适度,引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层层推进,通过教师的适时适度点拨,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教师适时的提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源于文本而走出了文本,使课堂精彩起来。

四、提问突出重点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把握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巧妙使用,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2、“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吗?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给墙壁碰扁了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别蕴含着什么意思?

以上提问由浅入深,引领学生联系课文进行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失去人身自由。“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提问要新异

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就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帮助教师的教学顺利进行。课堂提问时,首先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让兴趣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其次,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最后,提问时除了注意内容的新颖、形式的丰富外,还可以在组织的问题里面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或一些“见惯不怪”的现象,在学生面前设置一些“悬念”,以增强学生的好奇性。一般来说,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教师如果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际、低层次与高层次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

如教学《春晓》时,我在设计问题时,利用一个“知”字,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花落知多少”一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这一问题紧紧扣住一个“知”字巧设“悬念”,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在表面的涟漪之下让他们的脑海中涌动着汹涌澎湃的思潮。

六、提问有导向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提问引领探索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推进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时候,教师应采用追问的形式,适时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教学《一夜工作》这节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要是教师这样追问:“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明晰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

八、课堂提问要精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0)

相关推荐

  • 有效提问是调动思维的“兴奋剂”,5个要素助教师提出好问题

    有研究表明,课堂上35%-50%的教学时间都用于提问:神经科学家.中学教师朱迪·威利斯认为,提问就像给孩子的大脑注射"兴奋剂".本文介绍了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5个要素, ...

  • 结课技能三:课尾应更精彩

    一.归纳总结式 结课时,教师要归纳全课,提示要点,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以便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深化理解,提高认识,进而完全掌握所学知识.这样的结尾可帮助学生把"厚"书读& ...

  • 武当太乙内功四(关注我后续更精彩)

    第四部分周天功 第一节 小周天功 1.通任脉法 本功任脉运行路线,是从祖窍沿胸腹部直达会阴. 站太极桩,自然呼吸. 呼气时,意想内气从祖窍直线下行,经胸腹部直达会阴.暂不管吸气.意念不要重.反复练习八 ...

  • 提问技能十一:有效提问: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高年级的课堂常常是设问:即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讲究提问的艺术.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随意性大,一节课多的可提几十个问 ...

  • 提问技能十: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具备的几个特性

    提问技能十: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具备的几个特性

  • 提问技能九: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提问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得出结论.那些停留在"是什么"上的问题,可以说,很难启发 ...

  • 提问技能八: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

    一.把握好提问角度 博学多才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能准确地把握好提问的角度.教师上课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预设疑难问题.教师如果提问不当就会误导学生.例如,有位 ...

  • 提问技能七:变换提问角度,激起思维浪花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要善 ...

  • 提问技能六:课堂提问的艺术

    问是深入的阶段,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提问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两个"讲". 一.课堂提问讲层次 知识有难易之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问题化 ...

  • 提问技能五: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提问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 ...